标签:
读书无用论新京报中青报时评杨枫池暝校园 |
分类: 陋室铭 |
□池暝
去年11月末《新京报》报道大学生起薪低于农民工工资时,笔者就曾写过一篇评论《“读书无用论”是个伪命题》;前不久,《中青报》又爆出新闻,大学生儿子的工资不抵农民工父亲,“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在这样一个应届毕业生忙于找工作的时间,“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也是必然。笔者欲对这一说法做一澄清,顺便谈谈我们到底为什么读书、读书是为了什么。
在上一篇博文中,笔者说“读书无用论”是个伪命题,原因其实很简单:“读书无用论”的说法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工资不理想出现的,但是大学生上的是大学吗?大学生真的上过大学吗?第一问自然是指时下许多大学名不副实,成为坑钱骗人的场所,这是大环境所致,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人一时一地可以切实有效地改善的,笔者在这里不作过多谈论。第二问则是指,大学四年,大学生们上课了没有?上了多少课?为就业准备了什么?是否有真正的实力去取得一份高工资?
笔者是一名大四学生,四年来,所经历的课堂,是大一基本满员,大二大三往往只有一半人,到了大四则更少。这是明面上的“逃课”,实质上的“逃课”更为严重。在前去上课的人中,看小说、玩手机或者聊天的人大概又占去十之八九,剩下的才是认真听课的人。这既有进入大学大部分人一时找不到奋斗目标而日益放纵,等到大三大四前途问题近在眼前而周围人大都进入浮躁的状态,不能做出有用的反应,亦有大学失去课堂和老师的约束,大学生本身没有内在动力,又失去外部约束,再面对网络、情爱等的诱惑,极易就此堕落。从这一方面来说,大多数大学生是根本不能说上过大学的,只能说是在大学校园里风花雪月了四年而已。
在逃课的这部分人中,有一小部分是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或者兼职,工作经验的积累使他们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和更高的工资,他们是真正地为就业而努力准备的,也算是上过大学吧。那么剩下的人呢?一个荒废了学业又不为工作而努力锻炼积累的人,能够有实力去获得一份高工资的工作么?
笔者父亲也算是一个农民工吧,在乡下带一个总计不超过四个人的建筑队,情况好的话一个月也能拿到五六千,少的话则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笔者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却不觉得我的工资比父亲低有什么问题。如果只看到表面的工资的多少,而忽视其背后付出的努力的话,这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说的了。笔者在暑假期间曾跟着父亲干活,早上五点多起床,晚上八九点才回家,一天工作时间绝对在十二小时以上,而且脏、累、危险,一天下来全身上下全是尘土和铁屑,所操的工具最轻的也在十斤以上,一般都有二三十斤,还要站在七米左右基本没有防护措施的墙头上(乡下施工队也无力安置安全用具),这能是朝九晚五坐办公室的人的工作量可比的吗?而在笔者周围的签下工作的同学来看,工资从2000到8000不等,也大都和他们个人的努力成正比。基本上,可以说,工资是个人努力程度的量化的体现方式。
其次,笔者认为说“读书无用”的大学生是真正地白读了书,连从长远处看问题的道理的不曾懂得,不一定能比得上山间老农。一个大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体面、干净的工作环境,也是一个充满着机遇和希望的发展空间,不是能用一时一地的得失去狭隘地论定的,农民工累死累活,到明年还是累死累活;而一个大学生,今年可能还是一个实习生,六个月后就是一个成熟的员工,一年后说不定就成为一个高管。如果仅仅从刚毕业的一点的可怜的工资去评价大学生的价值的话,这书真不读也罢,一个没有独立思维的人永远只能是一个打工者。
最后,笔者想谈谈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小时候我们的目的可能是做科学家或者领导了什么,一直到高中,我们也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考上一个尽可能好的大学。等到大学,我们却忘记了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那么,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笔者的答案是,更高品质的生活。
不管对于任何人,生存都是第一需要。在满足生存的基础上,大学生是最有可能接触更高品质的生活的群体。而且至少从目前来看,即使在没有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大学生也往往具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文学、艺术基本上每一个大学生都曾接触的东西,而对于一个农民工来讲,工作之外面对的要么是睡眠要么是打牌或者看电影,即使是看电影,农民工也基本不可能从中获得或者理解更深层次的审美满足。对于不同品质的生活来讲,工资的比较更是无意义甚至可笑的。
2011年12月18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