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阅读股票书籍,如果按照投机或技术分析一路,应该将利弗摩尔的《股票作手回忆录》、道氏的《股市晴雨表》、约翰.迈吉的《股市趋势技术分析》、《股市心理博弈》、约翰.墨菲的《期货市场技术分析》、史蒂夫.尼森的《日本蜡烛图技术》、埃尔德的《以交易为生》等作为经典阅读著作。不过技术分析已经很多年没有再关注了,可能还有很多曾经关注过的,例如江恩的《时空隧道》以及《华尔街四十五年》,还有艾略特的《波浪理论》等。不过按照我目前的观点,后两者都谈不上经典著作,江恩和艾略特可能从版权收入中获得的利润比在股市上更多些。特别是前者,江恩在晚年写得《华尔街四十五年》中已经没有太多早期的玄学预测理论了,回归到比较传统的跟随趋势理论。但他仍然是个经不起推敲的“预测者”,例如在该书最后又忍不住预测未来,认为1953年-1954年美国股市将遭遇灾难性的经济危机和股灾。甚至连1950年的每一个月的股市最高和最低点都一一预测,还包括1951年美国总统的变更等等。当然,结果不可避免的失误:美股1950年短暂调整后继续在1951年上行,并在1956年首次突破1929年的道指历史最高点。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没有一个所谓的预测者,可以长期屹立不倒,越是精密的预测,越是趋向失败。
埃尔德在《以交易为生》中辛辣讽刺过这样的“大师现象”,他说:“每一次美国股市多头市场或空头市场中,总会出现一些市场大师。他们的预测和市场走势达到一致,只要市场走势继续配合他的理论,大师的声誉就可以维持不坠。但总有一个时期市场会发生变化,大师继续沿用的预测将不再有效,此时大众的赞叹将会变为憎恶,一位过时的市场循环大师,绝对不可能再成为明星。”例如1970年初期的郭德(Edson
Gould),他依靠某些原则预测联邦准备银行的政策变动来预测市场,另外还有一套所谓速度线的趋势跟踪工具。他几乎完美预测到了1973年-1974年的空头市场,并且准确预测到了1974年12月底道指走势,使他名声如日中天。但过后不久,美国进入流动性过剩时期,股市反复震荡,这套工具完全失去了效果,这位大师也从此消失在股票业界。又如后来的葛兰碧,在1970年初据说出于对厕所瓷砖花纹的灵感,提出了量价指标,这套指标在70年早期没有太大效果,但在1978年后市场突然开始“配合”这套指标了,量价的理论开始得到市场的认同。葛兰碧声名大振,甚至当他宣称看空市场时,道指也会一天暴跌40点。不过在1982年后,他继续指引信徒做空美股,结果市场不断攀升,最终,葛兰碧失去了名声和追随的信徒。还有诸如史代梅尔,提出了市场轮廓理论,据说可以透露市场供需的天机。他和另一个合伙人开了很多讲习班,颇受大众喜爱。但时间一长,这个理论似乎也没有在预测市场上有何优异之处,后来此人销声匿迹!
一句话,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没有一个所谓的预测者,可以长期屹立不倒,越是精密的预测,越是趋向失败。
不要相信预测,不要相信神,因为市场本没有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