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铁生的《玩具》

(2012-01-04 17:12:50)
标签:

杂谈

分类: 边读边记

读史铁生的《玩具》

初读史铁生的《玩具》,没觉得它有多好,读到文章末了,才觉得这篇文章值得玩味。文末写到:

“如果我写它,我应该按照哪一个呢?我开始想:真实是什么,设若几十年后我老态龙钟再来看它,想必它会一分为三成为我生命的三部分。

   那么真实,尤其说到客观真实,到底指什么呢?”

   我又回头细读文章,觉得文章不愧是大家所作,值得玩味的地方很多。作者写到:

那天在北海的大部分时间,母亲都在给我解释为什么这只小汽车是舅舅给我买的。我听不懂,无论母亲怎样解释我绝不能理解,甚至在以后的好几年中我依然冥顽不化固执己见,每逢有人问到那只小汽车的来历,我坚持说:“我妈给我买的。”或者再补充一句“舅舅给的钱,我妈进到那排屋子里去给我买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呢?为什么孩童时的作者怎么也听不懂母亲的解释?

我想是因为孩童时的作者最真切的感受是:是自己的母亲亲自挤进那排老屋,给自己买来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玩具——红色小汽车。并且自己真切地体验了母亲买这个玩具的艰难:我便走过去,爬上很高很高的台阶。屋里人很多,到处都是腿,我试图从拥挤的腿之间钻过去靠近柜台,但每一次都失败,刚望见柜台就又被那些腿挤开。那些腿基本上是蓝色的,不长眼睛。我在那些蓝色的漩涡里碰来转去,终于眼前一亮,却发现又站在商店门外了。

   玩具是母亲亲自给自己买来,而非舅舅,那份高兴,那份欢喜是母亲直接带给自己的;玩具是母亲艰难地为自己买来,而非舅舅,那份感动,那份感激也应直接给母亲。孩童是用感性来思维的,他还不会用理性去分析理解一件事情。所以他不理解妈妈为什么会说这只小汽车是舅舅给买的。他还不能理解“为什么钱是舅舅给的,小汽车就是舅舅买的。”他还不能进行这样的理性分析:如果没有舅舅给的钱,母亲就买不来小汽车;没有小汽车,他就不会如此欢喜;没有这份欢喜,就没有童年的许多欢乐。这种理性的逻辑推理更多的适用于成人世界,因为孩童是简单的,单纯的,孩童的可爱或许正是源自这种简单、单纯。童年的欢乐,或许也正是源自这种简单和单纯。我想这大概是上面那段文字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吧。

是玩具带给了作者欢喜,但在作者的文章里却不止一次地出现这样的文字:

我站在离那排老屋几米远的地方张望,可能就从这时,那排老屋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很高很高的青灰色台阶,走进了我永不磨灭的记忆。……

……对,那排屋子: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柱子,根高很高的青灰色台阶。我永远不会忘。

……很多年后,当母亲和那只小汽车都已离开我,当童年成为无比珍贵的回忆之时,我曾几次想再去看看那排老屋。可是非常奇怪,我找不到它。它孤零且残缺地留在我的印象里,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高高的台阶……但没有方位没有背景周围全是虚空。我不再找它。空间中的那排屋子可能已经拆除,多年来它只作为我的一部分存在于我的时间里。

……   这时我才仔细打量它。绿色的门窗,对,红色的柱子和青灰色的台阶,对,是它,理智告诉我那应该就是它。

……从这时起,那排屋子一分为二,成为我的两部分,大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两部分。那么,如果我写它,我应该按照哪一个呢?我开始想:真实是什么。设若几十年后我老态龙钟再来看它,想必它会一分为三成为我生命的三部分。

是玩具带给了作者欢喜,但孩童的意识里会有这样的联想:玩具是从这个地方得来——那排老屋,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高高的台阶。所以“这里”就成了他欢喜的源泉,“这里”就成了他童年快乐的源泉,所以“这里”就连同“那辆小汽车”一起写进了作者童年的记忆里,生命的记忆里。记忆不单是记住那个物件而已,而是连同那时那地的情境一并写进了生命里。

那排老屋,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高高的台阶。这是客观真实,但童年时的它,若许年后的它,现在眼前的它,是不是同一个客观真实呢?

客观真实,有无一个客观真实?设若有,也终会成为我之眼中心中之客观真实,你之眼中心中之客观真实,他之眼中心中之客观真实;此时客观真实,彼时客观真实。客观真实当他独自存在时为客观真实;但一旦被人解读,它遂遁形为主观真实。客观真实随人之主观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当我再读《玩具》,我觉得小小玩具只不过是个引子而已,引发作者对生命、对情感对人生的深邃思考。

201214

 

 

玩具

史铁生

我有生的第一个玩具是一只红包的小汽车,不足一尺长,铁皮轧制的外壳非常简单,有几个窗但是没有门,从窗间望见一个惯性轮,把后车轮在地上摩擦便能“嗷嗷——”地跑。我现在还听得见它的声音。我不记得它最终是怎样离开我的了,有时候我设想它现在在哪儿,或者它现在变成了什么存在于何处。

但是我记得它是怎样来的。"那可谓双喜临门,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玩,并且说舅舅要给我买那样一只小汽车。母亲给我扣领口上的纽扣时,我记得心里充满庄严;在那之前和在那之后很久,我不知道世上还有比那小汽车更美妙更奢侈的玩具。到了北海门前,东张西望并不见舅舅的影。我提醒母亲:舅舅是不是真的要给我买个小汽车?母亲说:"好吧,你站在这几等着,别动,我一会儿就回来。"母亲就走进旁边的一排老屋。我站在离那排老屋几米远的地方张望,可能就从这时,那排老屋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很高很高的青灰色台阶,走进了我永不磨灭的记忆。独自站了一会儿我忽然醒悟,那是一家商店,可能舅舅早已经在里面给我买小汽车呢,我便走过去,爬上很高很高的台阶。屋里人很多,到处都是腿,我试图从拥挤的腿之间钻过去靠近柜台,但每一次都失败,刚望见柜台就又被那些腿挤开。那些腿基本上是蓝色的,不长眼睛。我在那些蓝色的漩涡里碰来转去,终于眼前一亮,却发现又站在商店门外了。不见舅舅也不见母亲,我想我还是站到原来的地方去吧,就又爬下很高很高的台阶,远远地望那绿色的门窗和红色的梁柱。一眨眼,母亲不知从哪儿来了,手里托着那只小汽车。我便有生第一次摸到了它,才看清它有几个像模像样的窗但是没有门对此我一点都没失望,只是有过一秒钟的怀疑和随后好几年的设想,设想它应该有怎样一个门才好。我是一个容易惭愧的孩子,抱着那只小汽车觉得不应该只是欢喜。我问:"舅舅呢,他怎么还不出来?"母亲愣一下,随我的目光向那商店高高的台阶上张望,然后笑了说:"不,舅舅没来。"不是舅舅给我买吗?""是,舅舅给你买的。"可他没来呀?""他给我钱,让我给你买。"这下我听懂了,我说:"是舅舅给的钱,是您给我买的对吗?""对。""那您为什么说是舅舅给我买的呢?""舅舅给的钱,就是舅舅给你买的。"我又糊涂了:"可他没来他怎么买呢?"那天在北海的大部分时间,母亲都在给我解释为什么这只小汽车是舅舅给我买的。我听不懂,无论母亲怎样解释我绝不能理解。甚至在以后的好几年中我依然冥顽不化固执己见,每逢有人问到那只小汽车的来历,我坚持说: "我妈给我买的。"或者再补充一句:"舅舅给的钱,我妈进到那排屋子里去给我买的。”

对,那排屋子: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柱子,根高很高的青灰色台阶。我永远不会忘。惠特曼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一段:"有一个孩子逐日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倾向那东西; /于是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在那一天,或在那一天的某一部分,/或继续了好几年,或好几年结成的坤展着的好几个时代。"正是这样,那排老屋成了我的一部分。很多年后,当母亲和那只小汽车都已离开我,当童年成为无比珍贵的回忆之时,我曾几次想再去看看那排老屋。可是非常奇怪,我找不到它。它孤零且残缺地留在我的印象里,绿色的门窗红色的梁柱和高高的台阶……但没有方位没有背景周围全是虚空。我不再找它。空间中的那排屋子可能已经拆除,多年来它只作为我的一部分存在于我的时间里。

但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了它。事实上我很多次就从它旁边走过,只是我从没想到那可能就是它。它的台阶是那样矮,以致我从来没把它放在心上。但那天我又去北海,在它跟前偶尔停留,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往那台阶上爬,他吃力地爬甚至手脚并用,我猛然醒悟,这么多年我竟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逻辑:那台阶并不随着我的长高而长高。这时我才仔细打量它。绿色的门窗,对,红色的柱子和青灰色的台阶,对,是它,理智告诉我那应该就是它。心头一热,无边的往事瞬间涌来。我定定神退后几米,相信退到了当年的位置并像当年那样张望它。但是张望越久它越陌生,眼前的它与记忆中的它相去越远。从这时起,那排屋子一分为二,成为我的两部分,大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两部分。那么,如果我写它,我应该按照哪一个呢?我开始想:真实是什么。设若几十年后我老态龙钟再来看它,想必它会一分为三成为我生命的三部分。

那么真实,尤其说到客观的真实,到底是指什么?(选自《史铁生散文选集》)

19.每逢有人问到小汽车的来历,我为什么坚持说我妈给我买的?请根据文意简要分析。(4)

20.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

(1)母亲给我扣领口上的纽扣时,我记得心里充满庄严。

(2)我是一个容易惭愧的孩子,抱着那只小汽车觉得不应该只是欢喜。

21.第三段引用惠特曼诗歌《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中诗句,请分析其在文中作用。(4)

22.很多年后,作者多次寻找"成了我的一部分"的那排老屋而不得,当最终发现它时,那排

屋子却"一分为二,成为我的两部分"。其原因是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