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5/bmiddle/5d795330g9ad2353412c4&690
武汉的本埠新闻说就在昨天,位于市中心的精武路片区老城改造开始了,随着一声巨响,几秒之内几栋老宅安全爆破,未来几年之内,这里将建成高档社区,小区、学校、shopping
mall一应俱全。
当然是件好事。那个片区历史悠久,更加上全国闻名的精武鸭脖和旁边刚刚迁走的长途车站,常年水泄不通鱼龙混杂,老城区改造造福一方,提升城市档次,缓解交通和治安困境,多数人都会支持和拥护的。
不过我心中隐隐是有点失落的,总觉得有些东西在流逝。
精武路出名有两张名片,一是鸭脖子,二是网球女将李娜。哪一项拿出去都是响当当的,然而背后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精武路上鸭脖店鳞次栉比,都是家族式的作坊,几家特别勤奋又有些脑子的产业做大了,成立了公司,不过他们的企业算不得大,更算不得先进,还保留着兄弟齐上阵的姿态:老大负责运作,老二负责采办,老三负责财务,兄弟一起合计着招工。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不是最优的系统,然而兄弟合力,其力断金的做派让我感到一种传统文化的气息,不知怎的就会想到“家和万事兴”这个成语。
李娜这个为国人骄傲的奥运冠军也是从精武路走出去的。据说她夺金的那个晚上,精武路上的街坊邻居自发捐款,三块五块一十二十的都有,连夜包了的士去乡下买了300万响的鞭炮,从精武路口一直放到她家门口,那个喜笑颜开,就好像自己家闺女拿了奖一样,自豪得紧啊!
无论是鸭脖的经营还是小巷明星的传说,都透着一股浓浓的情谊,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关怀,一种街坊邻里之间的笑意与关照,非常动人。
在我小的时候,那时大家都还在住平房,夏天满街的竹床阵,没事教训一下邻家小调皮的大伯,还有那一家煨汤邻里闻香的时光都显得那样美好,一想到这些过往,脸上不禁露出一丝怀念的微笑,浅浅的。
从90年代开始,伴随我成长的就是无边无际的高速建设,走到哪里都是工地。人们喜滋滋地住进了高楼,购置了流水线出来的家具和电器,早上抢着电梯上班,晚上关上防盗门躲进属于自己的寂寞。
家里来客人了,凳子不够,没法找人借;小朋友除了幼儿园的时光再也没有玩伴;大门关上之后世界就变得一片沉寂;我们的安全全靠电子眼保障。我感觉那些外表光鲜的万间广厦好比一个个的小笼子,隔断了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那种邻里文化,斩断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信任,也抹杀了那些美好的笑容和情愫。
真不知道这究竟是工业文明的进步还是传统文化的衰败?也许我想得太多吧。我们只能去慢慢适应,像所有冷漠而麻木的都市人一样。
忽然很怀念我上小学的时光,夏天的夜晚,我作为一个大哥哥拿着蒲扇,照顾四邻的几个小朋友,就着我在故事书里看到的传说,编纂着月亮上玉兔的奇异;那几个小朋友听着听着缓缓睡去,就在露天马路的竹床上,憨态可掬。晚间下班的叔叔阿姨小声地穿过竹床阵,摸摸我的脑袋,赞许地竖起大拇指,满脸笑意。一下子,我觉得自己真的像个小大人一样,好像就是街坊里的一份子。
(背景音乐:《少年》by 许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