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一匹马的眼睛是盏灯 ——读胡世远诗集《炊烟之上》
(2014-10-28 15:37:21)
标签:
情感诗人故乡诗集黑龙江诗人刘丽华 |
分类: 美文收藏 |
诗集《炊烟之上》囊括了故乡之爱,比如《故乡的表情》《乡下的集市》《乡村的夜》《沉睡的田野》《乡音》《炊烟之上》等;母子之爱,如《母亲》《母亲节的雨》《煤油灯》等;爱人之爱,如《我们的爱》《七夕节,不谈爱情》等;童年的回忆,如《牧童》《牛背上的思念》《泥巴泡》等;以及诗人对于自己的描写,如《于我》《思索》《一位诗人的梦想》《脚印》《中年写诗的男人》等。诗人仿佛穿越时空与文字对话,用自己的真挚与善良谱写了一首首精美的诗作。
诗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丰富当下的生活,而是肩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怀着对于人性的追问与社会的感知,让灵魂站在生命的最高处,与文字共沉浮。就像那颗永远不落的太阳,把耀眼的光辉时刻注入血液,用智慧的密码,打开生命的河流,倾入一张张尚未被污染的诗篇之中。
这只诗意的《白天鹅》一路起来,经风历雨,却毅然决然地站在了生命的绝顶之上。以诗意的眼光看世界的精彩;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间的冷暖。正如诗人诗集中所言:发现美好,想象美好,品味美好,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很弱小,却很重要!
坦白地讲,读过这本诗集,便爱上了它。却终是不敢动笔写下星星点点的文字,生怕稍有疏忽亵渎了它的美好。它就像诗人的孩子,从孕育到生产的过程,始终畅游于春天的景地,或静观,或抚摸,于静寂中期待并迎接它的到来。
然而,这真诚这文字终是打动了我,将情感沉降了再沉降,触动了沉默的心灵,要用灵魂去叩问,用诚挚去赏读一番。
以诗意的眼光看世界
依然有风/一片叶子落下之后/我们说春天/春天还没有到来/时光的门槛上/一匹马/带着我/准备奔腾。这是诗歌《依然有风》中的第一小节,当心灵寻得安静之所,文字才会有绽放的理由。这首诗的开头简洁利落,别具一格。看似写风,实为在写诗人于风的切身感受,以及那些因着感受而生的人生感悟与哲思。同时,更为我们营造了一种鲜为人知的意境,既深刻,又幽远。文学的创作,尤其诗歌的创作,需要语言的陌生感,更确切地说是语言的大胆创新。同时,还要具备发散性思维的灵动性。也就是说诗人要将读者的思绪带动起来,以诗人的独特眼光,为读者打开一扇精神之门,烘托一种独特与新颖,体会另一种生命的意境之美。
我需要备足干粮和水/握紧手中的缰绳/疾走的蹄声/简单的风/多么迷人。第二小节中诗人采用了隐喻化的手法,一种内心的武装与储备油然而生。那些干粮和水不仅要维持生命的正常体征,更要达到精力的充沛,以及文字与思想的双重叠加与积累。简单的风作为衬托,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体现一种思想的高度与境界的深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诗人的深意挖掘,更是一种对于生命与人性的诠释与考究,当然这也体现了诗人将文字创造了诗性之美并寓以深远内涵的所在。尤其“握紧手中的缰绳”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将生命的存在涂上一抹诗性的光辉,同时也将生命推向了敞亮与光明。
一匹马的眼睛/是盏灯/仿佛我此刻的心境。最后一小节诗人笔锋一转,将情感转移到马的眼睛,继而又转化到自己那时那刻的心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人借助于马的眼睛,将前方点亮。又将对未知的渴望寄予文字当中,摒弃所有的曾经与过往,为自己的心灵寻得一片宁静之所。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语言就是一切。在诗人眼中,世间万物皆可入诗。看世事如何,诗心也便如何。不做作,用心去感觉,感悟;不娇情,用真诚去描绘,去书写。以诗意的眼光看待万物,一一罗列描摹出叩痛人心的文字。
用柔软的心诠释乡愁
蘸满亲情的墨/泪洒衣襟。这首《母亲》我读了无数遍,字字珠玑,段段溢情。开头小节仅十个字,浅字情浓,却令我们心潮起伏,不能自已。尤其一个“蘸”字饱含着无限的思念与深情。母亲在故乡,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母亲的艰辛可想而知。而远在异乡的游子对于母亲以及故乡的思念如潮涌来,经久不息。这不是思念二字可以诠释得了的,即便行文当中从未有过思念二字的出现,但那份意境与情怀却深深地叩痛了季节的雨,更催落了诗人的泪。于此,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心的柔软,又看到了文字被劈开了一条路,一条通往故乡与异乡的路,让它变成化解乡愁的烈酒,点滴地饮,深情地念。
那个给我生命的人啊/一想到您/我手中的笔/就如同脱缰的野马/在草原上奔腾。此时,诗人的情感得以发酵,思念如火蛇般迅速蔓延,犹如草原上脱缰的野马,奋力奔腾。这是诗人对于故乡母亲的呐喊,向天空,向大地所发起的强力抗争;又仿佛惊雷一响,倾刻间摧毁了生命中所有的静。
洁白的哈达/晃动您的身影/马头琴的韵律/正由远及近。在疾风暴雨般的思念背后,诗人的笔端流淌出温润的旋律,一幅幅过往的画面叠加而来,由远及近,由单薄到丰盈。与此同时,母亲、故乡的轮廓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真实。故乡的季节,故乡的土地将诗人的思念无限延伸开来,思路也完全打开,在虚幻与现实之间体会一种别样的思恋之情。我们说诗人就是将世界分解开来,再进行重新组合,将自己对于世事的零散看法与记忆融入文字当中,继而表达一种全新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与理念。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故乡与母亲在诗人的笔下变“大”起来,诗人的思想境界也进一步得以加深,那种由故乡、由母亲而生的思念,已然感染了周边的所有,从异乡到故乡,绵延不绝,源远流长。
尼古拉.别尔嘉耶夫所说的人与地的爱,不是一个人的兴趣之爱,而是一种民族的大爱。读诗集《炊烟之上》让我感受到的也不仅仅是人世间的小情小爱,而是跨越故乡地域,那跋涉中的脚印,布满了无奈与惆怅之情,更背负着诗人对于社会以及民众的忧思之情的大爱。
我倚靠在昨天的门槛/越听越年轻/最后/竟像娃娃一样/哭出声。这首诗最后小节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诗人幻想着回归从前,能够亲近母亲,抚摸故乡的土地。而“门槛”便是其心灵的依靠,这份渴望与遐想更激起了诗人对于故乡母亲的思念之情。仿佛那些生命中的点滴片断,由浅入深地缓缓而来,绵软了时光,也涤荡了心海。这首诗让我们看清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既滂沱大气,又细腻柔软。
他乡月下的游子心
为了寻找不死的情人/我开始驾驭未被征服的/风景/尘埃落定。诗歌《寻找》的第一小节让我想起了诗人曾经说过的话:诗歌是我的情人,也是我的命。足见诗人是在用心爱着文字,用生命书写诗歌。而这小节文字当中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追逐的脚步始终如一,不曾停歇。尤其“征服”二字用得极妙,诗人把对诗歌的热爱当作是情感的征服,亦或是事业的征服;山的征服,或是海的征服。这是一种理念的升华,更一种精神的高远境界。既有着喧嚣中的守,又有着寂静中的进。
一道闪电/多么寂静!闪电隐喻着意外而来却又势不可挡的负能量,然而在诗人强大的内心之下,这份负能量也将不攻自破,土崩瓦解。就仿佛雷俱雨的绵软,动俱静的威力一般,所有的暴与动在安然的意境之下也将自行修复最原始的关系,呈现出诗性的曼妙与浪漫。
我设想/让一阵风在我的脊背/留下印痕/就这样望着月亮/数着星星/不知不觉/就是一生。月是文字的寄托,更是心的渴望,尤其对于身在异乡的游子来说。异乡之月往往更能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也叩痛了心底的那抹柔软。“数着星星,就是一生。”可想而知这月分明又扰乱了诗人的心绪,以致于“我不敢睁开眼睛/回忆那刻骨的寒冷”。
佩索阿的《不安之书》让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他的生活日记,而是从那些杂乱琐碎之中寻找一种人生,甚或是一种活着的意义。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一定的理由,就像担当了全人类精神责任的佩索阿,和既有着理性思想的严肃与冷峻,又富有着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作家纪伯伦。他最擅长于平易中挖掘,于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道理。而且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使其在东方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世界读者。
读《炊烟之上》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感受,一种由内而外的心灵震憾。由异乡到故乡,由童年到中年,以及由小爱到大爱的诠释,这不仅仅是一段生命的历程,更是诗人成熟的标志。诗人甩开思想的束缚,为自己的记忆牵起一条彩色的丝带,一端系着异乡,另一端牵着故乡;一端拈着亲情,另一端挽着爱情;一端萦着土地,另一端绕着祖国。一份《寻找》,寻找的不仅仅是诗情,更是诗人对于故乡母亲及土地的怀念之情,以及最原始的根性寻找。一位真正有责任感的诗人,是在平常之中推陈出新,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创优态势,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社会进行有机结合,以期达到于求索中不断进步的目的。无疑《炊烟之上》给了我们最完美的诠释与演绎。在此,我选取了这部诗集当中的几首诗歌加以分析,浅解一二,既是再品,也是略表对诗人的敬赏之意吧。
愿《白天鹅》张开诗性的翅膀,在精神的天空下翱翔,寻找着自己的栖居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