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提炼乡土的纯度——读胡世远的诗歌
(2011-11-07 09:55: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美文收藏 |
用诗歌提炼乡土的纯度
——读胡世远的诗歌
由于当今中国不断的城市化,关注乡土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中国人都有一种观点,认为进入城市才算这辈子活出了价值,“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下一幢房”就是最好的诠释。走进现在的乡村,田地荒芜、房舍倒塌,凄凉无比。很多乡村人一旦进入城市甚至羞于在别人面前提起自己来自农村,他们认为这会使自己比别人“矮上一截”,其实这是这个畸形社会的一种畸形表现。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根基都丢失了,他还有什么未来可言?他们羞于提起自己来自农村正是他们内心极端不自信的一种表现,其骨子里的劣根性可见一斑。关注乡土就是关注生命的本源,人不能丢失自己的根基。辽宁诗人胡世远身居大都市,却始终不忘自己的乡村,多年以来一直用文字将这种乡土情怀诉说,提炼出乡土的纯度,努力构建一个美丽的乡土世界。他的乡土诗歌语言纯净、思想纯净,读完之后你会不知不觉间觉得自己也纯净了,这就是胡世远诗歌中的魅力。
胡世远的乡土诗歌中没有大悲大喜,也没有大彻大悟,这更接近乡土朴实的本质,读完之后给人感觉是平淡得鲜活,纯朴得可爱,一层淡淡的挥之不去的怀旧感始终萦绕在心头,让我们若有所思,且有所获。《石磨》《架子车》《槌衣石》《风车》《连枷》《簸箕》等等早被我们遗忘的乡村事物,在他的笔下重新焕发出生机,点燃了我们心中那些走失的感动。
“雨后丁香的芬芳/飘落在身旁/小鸟开始歌唱,路边的/石头,闪闪发光” (《把一朵花点亮》);
“我没有改变乡音/村口的大树根,清楚地喊出我的/乳名。幸福和快乐,云淡风轻/爱,正从一扇门,通向另一扇门”(《 乡音》);
“保持一份清澈的/内容,你走近我,我走近诗歌/我看到的处处都是亲切的面孔”(《露水》)。
胡世远对具象、意象的捕捉以及在诗歌中的运用都很到位。乡村里的一切都是如此平淡,却充满亲切和友善,使人温馨留念,将我们也带回到那个一去不复还的时代,更加向往乡村生活。应该说这种感觉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只是在它们流逝的过程中我们忘了将其重新拾起,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在胡世远这些诗歌中我相信大部分人能够找到温暖我们苍凉内心的元素,那些匆忙为命运而奔波、为处境而伤情的人不妨停下自己的脚步,从故土深处吸取一些温暖,让自己平静下来,也许人生就不会活得那么苦那么累了吧,平淡之中你定会发现那个等待你多年的自己。
疼痛感是诗歌中最永恒的力量,自古以来诗家们都对疼痛感有着极度的好感,屈原、杜甫、李白、李商隐、苏东坡、纳兰容若、闻一多、北岛等等,他们将疼痛感运用得到了某种极致,其释放出来的力量也是相当震撼人心的。现代年轻人写的诗歌,也很注重将疼痛感植入诗歌中,以期打动读者。疼痛感是有震撼人心的作用,但运用起来也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们读到许多年轻人的诗歌,很明显的感觉到他们在表现“疼痛”,但读出来就是不是那么个味,因此说,疼痛感也不是刻意为之的东西,而是自然情感的流露,只有这样才具征服力。胡世远写乡土的诗歌中,很大一部分充满疼痛感。
“池塘的微波,荡漾昨天的/回音。翻个身,衣服竟感动地/流出眼泪”(《棒槌》);
“铁锈。分解。时光的堆积/我蹲在阴暗的墙角哭泣”(《犁铧》);
“小桥还在/流水何处安家”《念》
“嘈杂的青春/消失在昨天的云层。只剩下/骨感的寂静”《心病》
没有对乡土刻骨的爱,是不可能写出这些神来之笔的。这些诗句是对乡间生活的一种真实描述,深情地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及农民的热爱与敬意,体现了诗人对当下农民处境的深切同情以及作者自身悲悯的人文情怀。胡世远的诗歌中,疼痛感初读比较浅淡,读完之后再仔细品一下,会让你热泪盈眶,这种感觉来得真实而自然,因此更易深深打动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一切似乎都成为记忆,难道记忆就能盛下这么多沉重的事物吗?有人可能会把这一切变化看成是一种时代的进步,而在我看来这是社会的传统意识正在逐渐走向荒芜的体现。胡世远的这种疼痛之感,可以说疼在全中国的人心。 乡土意识在中国的缺失程度,比我们想象中还要糟糕,如果社会不重视,只怕真的是“清风打坐,藏起流年/一个人在梦里/收割昨天” 了。
胡世远努力用他的诗歌提炼乡土的纯度,既是一个正常的人在追寻生命之根时自然而然表达的一种感恩之心,也是一个诗人应该具备的良知和最起码要有的社会责任感。读完胡世远的诗歌,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反省自己的得失。但愿更多的人来关注乡村,关注我们生命本源的美,那可是一个“左边是阳光,右边是雨滴/中间油菜花开,梦幻般美丽”的好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