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天鹅的情人
白天鹅的情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063
  • 关注人气:80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发青年作家赵伊妮的评论----读《白天鹅的情人》有感

(2010-01-05 18:53:10)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文收藏
    
转发青年作家赵伊妮的评论----读《白天鹅的情人》有感
                 青年作家  赵伊妮

 

转发青年作家赵伊妮的评论----读《白天鹅的情人》有感
          青年作家赵伊妮:装扮春天的使者

 

转发青年作家赵伊妮的评论----读《白天鹅的情人》有感
                90作家赵伊妮:娃哈哈的梦想


       读《白天鹅的情人》有感  (2009-12-29 21:29:02)
 
                                               赵伊妮

    

    第一次见到胡世远老师就在王立春老师的办公室里,虽然只是匆匆打了招呼,但是对于他的印象很深。第二次是在沈阳市大东区作家协会2009年理事大会上再次看见了他。又在无意间得到了胡世远老师的新诗作------《白天鹅的情人》。

 

很敏感的一个书名,眼前敞开的景象是有着双重内容的横断面:白天鹅的相吻和内心孤独的盛景。我这样诠释眼前书皮上一对正在低语呢喃的白天鹅。

 

我一意孤行的走近:如果一场大雪的不期而至,算得上是知情达意的探望,那么对于白天鹅的来讲旷日持久的等待终是在落雪的那一刻的繁花无数。但读完这本诗集以后,却又对此书名有了更深的理解。美丽的白天鹅是所有爱美者的追求,古今中外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那么,不妨理解为白天鹅就是胡世远老师在文字上面的一种追求,一种理想。

 

读胡世远老师的诗,你可以随处感觉到这是在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无论他的取材是爱情,亲情,生活还是四季风景。你都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怀有诗心的男人在向你轻轻地诉说。他的文字就更像是他的一种心情,字字如水晶般透明,干净。他的诗歌没有大起大落的更迭,却也是从时间积累中,历练而出的。

 

“昨天在这里/曾走出一个个童年和少年/如风拂过一片片落叶/被吹得很远很远/只有你/原地不动/被远远地落在后面/等待着乡音未改的出现。”(《守望》)作为一个生活在辽宁的安徽诗人,作者在很多诗篇中暗喻了自己的思乡情怀。而读者在《白天鹅的情人》一书中,能嗅到作者较强的乡愁。我们紧紧地追随着作者,看到故乡是背井离乡诗人心中的泪水,行行热泪滑过故乡。故乡是诗人心底里的永远记挂。故乡是母亲倚门眺望的泪,故乡是父亲手里杯中的浊酒,故乡是酒,酒越醉,故乡越沉。然而作者却又没有直接的表达,只是把故乡拟人化为“你”,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等待着我的乡音未改的出现。

 

 “小时候/乡下有很多很多的牛/贪玩的童年/骑在牛背上/进了城/没有你了/但我长出翅膀/它的羽毛就是这些有些朦胧的青春的文字/和老牛爱吃的/顶着露水的嫩草差不多。”(《牛背上的思念》)读这首诗歌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文字是怀揣着怎样的赤子之心。写单纯的文字,做一个质朴,低调的文学者。作者的言外之意文学应该是净化人心灵的一种手段或者方式,不是提高身价的一种包装。莎士比亚曾言,“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他著名的《金蔷薇》中也曾这样说道:“诗人的工作不是手艺,也不是职业,而是一种使命。”而这种使命是源自某种召唤,这是超脱于世俗的召唤,犹如山涧响水雪落幽谷的殷殷之声,纯净晶莹,听似无声却悄然步入心灵,那是神的君临、神的亲昵,只有诗人纤细敏感的神经才会感知到,并能用蜘蛛网似的触角捕捉到它,随后寄托于情感诉诸于文字。

 

诗歌和艺术是需要天赋的。如果没有天赋,诗歌就是干瘪的,语言只是一件衣服,而灵性才是衣服里面的肉体 胡世远老师的诗歌构思巧妙,读后不禁让人扼腕叹息,且能给人启迪,这是值得庆幸的。读胡世远老师的诗,它让我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人还是要多一点善心、多一点爱心,爱人就是爱自己。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它在某种特殊的语境中,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也可能成为内容。

 

艺术就像准宗教一样,是需要虔诚和信念的。诗歌尤其如此。走这条路无疑是选择寂寞、选择艰辛。在我们这个纷杂浮躁的时代,一般诗人对诗歌的敬畏之心已日渐消退,做一个真正的坚守者难免孤独,但我与胡世远老师都深信诗歌是可以沉淀生活和灵魂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