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索者的回返与抵达
--—序胡世远诗集《白天鹅的情人》
高海涛
胡世远是辽宁文学院第六届新锐作家班的学员,他身上那种激情与慷慨,粗犷与谦逊,一直让我印象较深,这次受嘱为他的诗集做序,很欣慰他在文学上的进步,也借此有了深层次了解他的机缘。翻阅着世远《白天鹅的情人》诗集,一路走来,感知着他于诗歌的情结,也仿佛走进了他的梦。这梦温暖,瞳仁中有着无论怎样迷漫也掩不住的清澈,他的心底偶尔泛起的忧伤就像天空飘浮的白云,淡远,空濛,却不掩男子汉的豪情,这梦飘飞着,再浑浊的背景也浸染不了梦境的底色,那是一种美丽的色彩,异样而安静,且兼蓄思与诗深度的内涵与姿态。
“一条心事重重的小径/昨天的这里/曾走出一个童年和少年/如风拂过一片一片落叶/被吹得很远很远”。(《守望》)一条生活中的小路,有秋霜大野的美,也有惆怅和怀想,而分明也是一条时间之路,路上有生命与心灵的成长,有忧伤和喜悦,有季节交替的节奏和影像。无疑,在作者的内心深处,更是一条神奇的自由之路,时间与空间,思考与生活,昨天与明日于此自在往来,尽显作者形而上下的心灵谋思。
《白天鹅的情人》——这样一本诗集的名字,虽然有点出人意外,但却提示着一种美以及这种美所面临的危机。如今人们早已不再为生存忧心,而在物质丰盈却信仰乏匮的年代,面对物化的一切,崇高与精神似更易被击溃,现代人的心灵底蕴尤其捉襟见肘。从世远的诗作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个深陷物质困境的诗人,精神的超越,似并没有给他的生存境遇带来任何实质的改变,而有幸世远得以以自己的灵魂力量,一直坦然而坚实地直面生活,不伪饰,不矫情,性情中来去,不自欺亦不欺人。正像他是诗中的那株无名草,默然而立,弥散独有的生命意义:“繁花似锦中/你平淡如水的时光/远离了星星点点的夸奖/感恩滋养的土壤/开放,才是你/最大的梦想”。(《无名草》)世远来自安徽,独自一个人来东北打拼天下,是个关注自身生命意义和珍惜自己人生价值的艰辛求索者。他不奢望,不幻想,他坚信奋斗就是生活。“生命的河流/总会有一天枯干/明月也会淡薄/哗哗落下的碎片/无法还原出一个一个瞬间”。(《一辈子有多远》)从来漫漫一生,作者仅以此数句,定心道来,此间多少坚忍及豁达,读来慨然。
美国女诗人、普利策奖获得者安妮.塞克斯顿,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过一段话,她说写作说到底就是把事物放回到原来的秩序,现实乱糟糟的,而如果我写诗,我就又回到了原来的秩序。我们不能不叹美,这说着“原来的秩序”的塞克斯顿,有着怎样澄净而神秘的心灵感知与内在力量,而又同时泛着唯美与善良的光泽,也唯此心,方会知晓并看见世界原初的简单美好与秩序,并以灵魂与生命做着终生的回返与抵达。而其实,这也几乎是每个真正诗人的所共有的心智与情怀。面对世间万般纷扰,孩童般纯真地相信着美好,并欣然追索,将远胜于纠结在德怨之间,于世俗的无稽抗争。这心智与情怀所衍射的力量,隐隐而深沉,简单而有力,思之动容。作为诗人的世远,在他的心灵与诗文中,正是拥有着这一切,并以此之上,也有着更为宽泛些的思想脉动:“我必须放弃沉重/自我安慰/一会儿,我必将随暮色一起融入/睡梦中美妙的呼吸/体内的月色和星光/在轻松的内心储藏”。(《放弃沉重》)作者对生活的执着信念,点燃乐并闪烁着坚强与韧性,豁达与真纯,在这样的月色和星光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相形见绌的生活,正从一个梦境开始,渐次回返塞克斯顿说的最初的秩序与世界的本源。
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磨练,他从中获取着深切的体悟,警醒地熔炼成诗句墨笔留存下来。如今的他逐渐成熟地走进文学殿堂,也走进了冬天的晶莹。“空旷的冬天/我一次一次感怀/一抹午后的阳光/照射窗台/窗前的梅花/正抿着小嘴羞答答”。(《立冬》)世远的诗里也许没有太多精美的词语,但他能确定,他的这首诗期望向人们表达什么,此刻的温婉背后,在对冬天的表述中,我们能看见作者的灵魂似站在天辽地阔的高崖上,凌空作着飞翔或坠落的姿态。立冬醉了作者,而后它自己也醉在诗人浓烈的诗情里。
世远的诗多质朴、敦实、不矫情、不刻意营造。他不喜欢用多余的装饰打扮自己,愿以自然的本真面对读者。他有些诗可能达不到精品,给人唯美的享受,但他赤诚的诗心总让人记忆犹新。生活在拥乱不堪的物化世界里,诗人总是最敏锐而冲突的那个,他们总是一刻也不能放弃对现实的沉思,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时代不需要诗人,恰恰如此,每个时代都有着对诗人的别样渴求。世远的诗歌,有他骨子里的倔强,有与生俱来的力量与安静,有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相互冲突的思考,从而也具有了某种深度。他的诗思迂回于现代与传统之间,或描写两种文明的决然对立,或完全逃避,于传统文明中寻求纯粹的心灵慰藉。
轻与重。沉重也许是可以并能够放弃的,但不管是怎样的轻,我们听见的却是心灵真实沉静地跳动,而这样的轻,也成了生活的翅膀,引人于尘世内外,于生活之河中自在逡游,或远或近,或前行,或回返。“有一只风筝/高高飞起/望着天空/我也变成其中的一员”;(《一只风筝掉下来》)“借皎洁的月光/梳理潮湿的羽毛/一路风尘/我踏波而来/让大大小小的涟漪回归原始般平静”;(《月光下的思索》)正是这轻的翅膀,让作者的目光与沉思有了高度和继续超越的可能,也为一次次从生活到心灵,从心灵到源头的回返,探得了前路和方向。而同时,世远的诗歌也是深沉的,甚至是含着一些隐痛,正如哲人的悖论之说。他对社会中一些现象的不倦沉思,为他的诗情平添了诗与思之间的底蕴与力量。
生活中未必每个人都要做诗人,但不妨碍你培养一颗诗心,未必每个人都要做艺术家,但不妨碍你对艺术高贵的追索。生活蕴藏着诗,但生活并不是诗,它需要诗人的良知与发现。以真性情与真感知去表达,有时似都并不在意这些作品是否达到如何高深的境界,从而成为精神的存在。由于世远的写作时间不是很长,有时难免出现文辞或表达中的连贯性不足等问题,不过凭着作者对诗歌的热爱与勤奋,相信会有很好的前景。
或许,他不能算是一个纯粹写诗的人,他只是想让他的生命如诗一样存在着,这便是他生命的思考与全部意义。
(高海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著名文艺评论家、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文学院院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