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动起来!
台湾儿童文学作家 / 花婆婆方素珍
近几年许多教育专家学者都在大力倡导“早期阅读”;阅读是教养的工具之一,可分为“静态阅读”
和“动态阅读”;一般人指的阅读是安安静静地读一本书,也就是一种静态阅读;而动态阅读则是带领孩子透过多元化的活动进行阅读。
阅读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语文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书籍是达到这些目的的一个载体,并不是全部,有些孩子无法静下心来看书让父母和教师很担心;其实只要把握住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方向,不必拘泥于静态阅读的型式,也可带着孩子进行动态式的阅读,例如郊游、聊天、看剧、游戏、念歌谣、做手工、角色扮演等等,都是不错的动态型式,一样可以逹到阅读的目的。
学龄前的孩子所识得的汉字有限,掌握的语言概念和素材也有限,如何透过有趣的读本、材料和多媒体奠定孩子的阅读基础尤为重要;在家庭和幼儿园如何开展阅读?可参考以下几点建议逐步实施。
一、从环境的创设上
1.
成立小小图书馆或布置阅读角。对于主动阅读或需要鼓励和陪读的孩子,都应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最好有充足的光线,舒服的椅垫、抱枕或书中的角色布偶,让孩子觉得那里很安全、很温馨,只要孩子想看书,想听故事就会自动走过去。也可仿照图书馆的情境布置,每周展示“最好看的图书”吸引孩子。
2.各班推荐图书小馆长(或轮流),作为图书馆与班级之间的桥梁,管理班级的图书。给孩子佩戴上图书馆长的袖章,增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在管理图书的过程中,激发爱惜图书、热爱阅读的兴趣。
二、从教学活动上
1.在引导学习语文活动时,可打破“一篇故事讲到底”的情况,适当运用停顿、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主动思考故事情节,提高教学的品质和效果。
2.灵活运用PAC理论,巧妙互换角色,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PAC是一种人际关系理论,强调每个人“同时”拥有这三种特质;P (
parent )代表权威的。A ( adult)代表理智的。C(child
)代表无助的。这三种特质会依现实情况,“自动交错”显现出来。这种理论也适合用在亲子和师生关系,例如,孩子看完书,让他说说他的想法(P),老师父母用心聆听(A),或露出无限崇拜的眼神
(C),孩子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让他有权威与力量,孩子自然会爱上阅读。
3.利用多元化、丰富化的素材和孩子动起来、一起“玩”故事。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入头饰、手指偶、服装等道具,引导孩子在角色化的游戏的氛围中念歌谣、说故事。同时,加入多媒体,如有律动的歌谣更加吸引孩子的注意,活泼有趣的动画孩子们更喜欢。也可以录下他讲话的影像,不但留下纪念,也可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和语文能力。
4.手脑动一动。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一本小书,鼓励孩子用创意写上书名和出版社的名字,或贴上采集的树叶或昆虫标本,孩子们一定会很喜欢。
5.把活动室变成舞台,让孩子来当小主持人或小选手,引导孩子在同伴面前表演自己学过的诗歌或故事,不只能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还开展很多社会交往的技能,让孩子变得更大方,语文表逹也会更流畅。
6.
学习汉字。2-7岁的孩子其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随着语言的快速发展及初步完善,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所以这个阶段学习汉字是从具体事物到表象符号的过程,不妨让孩子在好玩的识字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汉字。
三、从课外活动的开展上
1.
每周一读,安排孩子讲述一篇故事,并由孩子担任小主持人。对孩子的讲述给予充分肯定,表扬优秀者,激发其它孩子参与的兴趣。
2.分组进行合作创作小书。小伙伴们一起商量小书的名称、内容,一起设计样式,不仅让孩子学会团结合作,也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分享。
3.听高年级的哥哥姐姐讲故事。定期组织大班的哥哥姐姐到班级说故事,哥哥姐姐们的优秀表现会激发低幼班的孩子参与的愿望,为他们做好榜样。
4.表演。学期结束时把读过的故事或诗歌表演出来,加入音乐,头饰、服装等道具,增加任务角色,丰富故事的情节,加深孩子对故事的认识,引导孩子感受故事中主角们的情绪,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培养情商。
5.阅读小能手或小博士的认证。让阅读活动的奖励落实,给表现优秀的孩子奖状、颁发阅读小能手或小博士的认证。
6.参观图书馆。走出园所和家庭走向社区,参观学校图书馆或小区图书馆,让孩子亲近五花八门的图书种类,激发爱书的兴趣。
7.参观出版社。带领孩子参观出版社,了解图书的制作过程。参观之余也可以鼓励孩子画一画自己参观后的感受。
总之,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无论在教学活动还是在课外活动,只要有心灵活运用各种资源,就能为孩子开展多元又实用的阅读活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