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会昌教授的讲座《儿童社会性发展追踪研究》

(2009-11-15 12:25:53)
标签:

抑制性

情境

问卷

依恋

凯根

儿童

社会性发展

追踪

研究

气质

主动性

自控性

分类: 心之修炼

11月5日,在华师听了陈会昌教授的讲座《儿童社会性发展追踪研究》,收集了点经典话语和研究结果:

 

1、根据科学哲学的一般看法,一门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大的方面:经验、形式和概念解释:

(1)经验:指的是采用实验、测量、分类手段获得实证材料;

(2)形式:指的是用有逻辑结构的形式命题系统来表达科学内容;

(3)概念解释:概念解释要解决的是科学理论的结构。

 

2、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一向存在着两个大的领域,一个是儿童的智慧发展(强理论),另一个就是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弱理论)。

 

3、1996年,杰罗姆·凯根在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第14届双年会上发表了《气质对儿童发展的贡献》,报告指出,过去,很多人在对气质进行研究时往往采用父母报告方法——父母访谈和父母问卷调查。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父母拥有对儿童最直接、最可靠的了解,能够提供儿童在较长时间段内的最广泛的信息;父母有机会观察儿童在各种自然情境中的行为,能提供关于儿童的典型行为;用问卷的方式还能以标准化的方式最快速度地获取信息。

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

(1)父母进行报告的时候,他的言语符号系统与非言语的感知觉经验要发生冲突。言语系统总是要求前后一致,他们进行言语描述的时候,要经过一个像用心理漏斗来过滤的过程,以修正感知觉方面的不一致,增大或减少差异,从而创造一个清晰、一致的儿童形象。

(2)言语词汇毕竟是有限的,它不足以描述所有人的心理状态或特征。

(3)问卷的问题的备选答案中无法涵盖所有的可能性,儿童的真实情况在问卷上得不到全面的反映。

(4)问卷中的每一个句子都有假设的背景,不同的父母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不同的情境做对比;此外,不同的父母对词义的理解也不一样,他们的判断标准的宽严也不一样。

(5)父母的人格、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等也影响对问卷的回答。

在用父母报告的方式获得的资料中,父亲和母亲以及父母和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最好时也只能达到中等程度的相关。另外,那些经过认真修订的婴儿气质问卷,经许多国家的使用后发现,这些量表的设计具有局限性。这种量表的前提假设是:北美有关儿童气质的个体差异的观点和其他文化背景下儿童气质的观点是类似的。这种显而易见的不恰当性造成了心理测量工具在跨文化应用时的公正性问题(Kagan,1989)。 

 

4、凯根认为,父母报告的方法适合于进行临床的、大范围的、基础性的研究。如果研究气质的目的在于深度研究,采用实验室观察才是更好的方式(Kagan,1992)。实验室观察给儿童呈现一些有控制的具体的刺激,以此引发儿童的特定的行为反应,从而研究儿童行为上的、能反映内在特征的个体差异。为此,凯根等人对爱因斯沃斯在研究母婴依恋的个别差异时建立的“陌生情境”技术进行了改进。在这种陌生情境技术中增添了一些逐渐增大的压力情境,观察儿童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反应。他认为不同的行为方式反映了儿童的气质差异。

凯根设计的实验室结构观察中,通常是让一个婴儿或幼儿与母亲一起进入一个不熟悉的房间,在40~60分钟时间里不断变换陌生人和新奇的玩具,观察儿童对陌生人、陌生事物和情境的反应。

凯根还认为,在托马斯和切斯提出的儿童气质的九个维度中,有一个维度是最稳定的,这就是托马斯和切斯所说的“接近/回避”维度,凯根沿用了巴甫洛夫的术语建构了一个新概念,即抑制性。行为抑制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与陌生人开始谈话的时间,与陌生人或陌生物体接触的潜伏期,与母亲亲近所花的时间或离开母亲的距离等等。  

 

5、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是北京市的258名2岁儿童(这些被试都是发育正常、智力正常的儿童,其父母的文化水平和职业均能代表北京城区的一般居民)。取样时间是1995年5月到1996年初,一直追踪到现在。

研究方法:前期主要是实验室结构观察,采用的程序与凯根等人的程序基本相同。在实验室观察的同时,让被试父母填写一系列问卷,包括社会人口统计资料、家庭背景问卷、儿童养育问卷、艾肯巴赫的儿童行为核查表、儿童行为问卷、父母关系问卷等。对儿童的实验室结构观察分别在儿童2岁、4岁和7岁时进行了三次。 

 

6、研究结果

(1)我国2岁儿童的行为抑制性特性不是正态分布、而是偏态分布的,即行为抑制的儿童占样本的20%,而非抑制儿童只占10%。我国的父母能够很好地接纳他们的行为抑制的孩子,而西方父母的接纳程度显然要低一些。

(2)我们采用爱因斯沃斯的实验程序对儿童的依恋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2岁儿童对母亲的依恋也有四种类型,即淡漠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缠人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分布比例分别为 11%、 73%、7%、9%。德国孩子的回避型相对多,推测与该国重视孩子的独立有关;日本孩子缠人型依恋多。

(3)我国2岁儿童已经具有复杂的情绪调节策略。他们使用的策略主要有六种:积极活动、分心、自我安慰、寻求他人帮助、被动行为策略和回避策略。在5种实验情境下,积极活动策略出现的频率最高。

(4)在儿童3~4岁时,我们深入到儿童的家庭,观察了在自由游戏和特定的拼图游戏情境下母子互动特点。结果发现,在母子共同参加的自由游戏中,母亲行为主要有五种类型:积极指导、旁观、交流、母亲自己玩、母亲对孩子的应答。但是,当我们向儿童提出一个包含任务的拼图游戏、让儿童玩时,母子互动就发生了变化,这时,母亲对儿童的直接要求显著增加,而对孩子的指导明显减少,母亲的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显著增多,儿童对母亲的依赖行为也明显增多了。

孩子上幼儿园前,父母无条件积极关注;

孩子上幼儿园后,父母有条件积极关注(否定多,肯定少)

家长的功利主义导致了孩子的创造力下降!

(5)家庭自由游戏中,我们还分析了母亲的控制行为与儿童的顺从的关系。结果发现,母亲的控制策略可以划分为强控制、中等控制和弱控制。对儿童进行控制时,母亲使用最多的是直接命令、占全部控制行为的36%,间接命令次之,占31%,否定性控制占比率最小,只有4%。儿童对母亲的顺从行为占他们对母亲全部反应的56%,不顺从行为占44%。在儿童的不顺从行为中,消极不顺从行为最多,其次为直接对抗、简单拒绝、辩解和讲条件。这说明,3岁儿童对母亲的不顺从行为中,无技能不顺从占优势,而故意的、有技能的不顺从较少。母亲的弱控制策略与儿童的自觉顺从相关最高,强控制策略与儿童的无技能不顺从相关最高;中等控制策略则与儿童的顺从或消极不顺从反应呈明显相关。当儿童出现不顺从行为时,母亲的弱控制策略更容易使儿童转而出现顺从行为,强控制策略导致的是儿童的情境性顺从。 

(6)我们分析了儿童从2岁到4岁期间外显问题行为与内隐问题行为的发展特点、特定性及其与父母教养态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在这3年之间,外显问题行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内隐问题行为稳定性较低。在父母的教养态度上,父母的稳定性高于母亲的稳定性。从2岁到4岁期间,父母对孩子的惩罚行为与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之间有正相关关系。交叉滞后因果分析证明,不是2岁时父母的惩罚导致了4岁时的外显行为,而是2岁时的外显行为问题可以预测4岁时母亲对孩子的惩罚行为。这一结果说明,孩子的天性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

(7) 分析了儿童从2岁到5岁期间其抑制行为的稳定性,结果发现,儿童在这年中的抑制性特征保持了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其中,极端抑制的儿童和极端非抑制的儿童的行为风格保持得最好。一部分儿童的抑制特征在4年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其中四分之一的儿童从2岁时的抑制倾向发展为4岁时的非抑制倾向,十分之一的儿童从2岁时的非抑制倾向变为4岁时的抑制倾向。其余65%的儿童基本保持稳定。

 

7、天性为师

 

8、坚持留下来参与追踪实验的家长:对科学有积极地信念!

 

9、《长大成人——你所要经历的成人初显期》值得看看,成人初显期的特点:独立做决定、掌握一门专业技能、经济上获得独立。

10、中国的家长和老师集体无意识地不尊重学生!

 

11、两颗种子:主动性和自我控制。

(1)主动性高、自我控制度高的:理想型。亲社会、善交往;

(2)主动性高、自我控制度低的:破坏型。攻击、违纪;

(3)主动性低、自我控制度高的:绵阳型。害羞、焦虑;

(4)主动性低、自我控制度低的:游手好闲型。抑郁、孤独、消极自我评价。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RPTEW%60)BS~MCQDUK90PC%7BEJ.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