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硕果累累——“教育科研能力提升与成果转化”研修班总结
(2018-11-08 13:21:54)
标签:
教育 |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本人参加了2018年北京市高级研修班:“教育科研能力提升与成果转化”的研修学习,感悟颇深,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研修期间,聆听、学习了北京师范大学李琼教授、朱旭东教授、周钧教授、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研究所严星林所长、十一学校王春易副校长、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刘可钦校长、海淀区教科院王笑梅老师以及吴颖惠院长等人讲座,专家、老师们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班主任杜卫斌老师每次的课前、课后调查问卷、组织、管理有序的工作,值得我尊敬与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李琼教授的《量化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讲座,告诉我们如何理解量化研究;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录入与分析数据。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的《科研选题及其问题的提出》讲座,课堂积极踊跃,朱教授针对每一个学员所提出的研究题目进行了现场磋商与改进;解读了problem与question的区别;告诫大家种好自己的自留地,完成好责任田。北京师范大学周钧教授的《质性研究方法与分析》讲座,首先让大家明白什么是实证研究,什么是非实证研究,二者的本质区别在哪里,随后进行了讲解与分析。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研究所严星林所长的《中小学行动研究案例分析》讲座,提出了“提出问题比研究问题更重要”。讲解了行动研究的框架;发现问题;确定问题;提出问题;实施对策;评估效果;形成结论,并进行了案例分析。十一学校王春易副校长的《聚焦学生的学习:教学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研究》讲座,介绍了十一学校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分层课程、分类课程、综合课程、特需课程等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课程。开创了国内走班制的先河,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多维的发展空间。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刘可钦校长的《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组织生态和空间结构变革的实践研究》讲座,介绍了中关村第三小学的办学理念,探索变革的支点;学与教的变革;学校空间由单一的固化的空间变成了开放+组合+动态的变革,课程设置由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变成了多为+综合+个性的变革,学习关系有单一的同龄交往变成了多维+选择+稳定的变革;让学习真正成为了学生自己的事。海淀区教科院王笑梅老师的《以人生规划为重点的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实验探索》讲座,讲解了什么是生涯(人生)规划,中高考改革与生涯教育,由原来的补短教育变成了让学生的长板更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强项,突出自己的优势,个性发展,并在社会中找到与自己匹配的位置,老师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与指导。课后听课的学员们,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学员代表一一上台进行展示,谈困惑,谈感受,谈希望,谈发展,课堂活跃,师生久久不肯散去。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吴颖惠院长对《义务学校管理标准》进行了解读,使我们明白了这个标准是管理事情的,是问题的88个解决方案,从管理层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管理要细化,管理要走向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制度化。
本人从事音乐教学与年级主任工作,从教30多年走过许多弯路,有很多的困惑,例如:在教学研究中,内在动机上不足,面对工作繁多,琐事繁多,时间的把握不够;尤其是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动力不足;容易跟风,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没有形成高层次的思维理念、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在听了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研究所严星林所长的《中小学行动研究案例分析》讲座,给我很大的启迪、帮助与提升。
严老师讲道:首先,课题研究必须聚焦问题,课题研究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聚焦问题,然后针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确定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实施步骤而进行的专题研究。中小学的课题研究主要是一种实践性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寻求真实的答案或改进的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自己去总结和反思,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学校日常工作是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的,是一种目标导向的逻辑而非问题导向。
其次,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背后的思维方式的不一样。对于课题研究而言,必须形成由四个基本问题组成的思维模式,即在研究过程中时刻关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以及“效果如何”四个问题,需要在对这四个问题的不断追问中,推进研究工作。日常工作,则主要以“是什么”和“怎么做”为主要思维方式。我们在接到工作任务的时候,一般会思考这个任务是什么,我应该怎么去完成,很少去思考我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以及我怎么评价我的工作效果。
第三,课题研究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课题研究最大的作用,是帮助干部教师形成一种研究思维和研究习惯,最终以研究的方式去突破工作中的难点,推进工作的开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课题研究帮助干部教师由感性体验转向理性思考,由经验层面转向规律探索,有助于总结提炼工作经验,形成更具借鉴和推广价值的成果。课题研究得到有关部门的立项之后,将变成一个更有影响力的平台,有助于干部教师集聚教育资源,形成研究团队,进一步推进学校工作向专业化甚至学术化的方向迈进。
严老师介绍了美国学者勒温的行动研究“四环节”:1.计划: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2.行动:实施计划;3.观察:搜集资料(运用调查、访谈、测量等);4.反思:整理描述、评价解释行动结果,修改下一步行动计划。以上四个环节不断循环:修订计划——再行动——再观察——再反思。行动研究中的各个阶段与研究环节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第一阶段是发现问题,在这个阶段要进行:1.收集整理问题;2.聚焦核心问题;3.思考价值。第二阶段是确定问题,在这个阶段要进行:1.界定问题核心概念;2.建立分析框架;3.聚焦主要原因。第三阶段是提出对策,在这个阶段要进行:1.查阅已有研究成果;2.寻找理论支持;3.制定解决措施。第四阶段是实施对策,在这个阶段要进行:1.制定计划;2.落实保障条件;3.做好实施记录。第五阶段是评估效果,在这个阶段要进行:1.制定评估方案;2.研制评估工具;3.分析评估结果。第六阶段是形成结论,在这个阶段要进行:1.汇总资料;2.提炼观点;3.确定写作体例,把在各个阶段研究的任务进行了讲解,并对各个阶段的研究方向,研究工具,预期收集,材料与预期阶段成果,最终形成文章进行了梳理。
严老师强调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注意做好两点:1、日常记录:以研究日记的形式客观地记录和描述研究对象的发展,并保持连续性,将来用做分析使用。2、反思性写作:让你的手不停地写;不要考虑太多从而给自己太多限制(把你想说的说出来,不要担心是否正确);写的要具体;不要担心标点、语法;随便写,即使写得非常糟糕也没关系;抓住重点,尤其要抓住灵感。
通过对严老师所讲内容的学习,本人自我进行了认真深刻反思:1、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要去做某一件事是可以抓紧一切剩余时间的,认真仔细研读一些理论书籍,了解先进教育理念,和时代接轨,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2、随手写一些心得体会、一些总结、一些反思。上完一节课对自己的课堂、学生的情况进行小结,学生学了什么,如何学的,掌握了多少,学生哪里有了提高,还有哪些不足,如何进行改进。教师从课堂中总结自己教育教学的亮点与不足,为学而教,深入教学研究,形成自己的特色。3、学校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教学研究平台——“个人工作室”,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带领教师们做好教育教学研究,按照专家的引领与指导,更好地深入研究课堂,聚焦课堂,找准课题,勤于思考,勤于研究,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教学研究是带给教师职业价值的深层认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机,体会教师职业最为深远的职业幸福。通过专家的讲座、引领,同伴的讨论、互助,自我的总结、反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适应时代变革,从实践中提升教育理论水平,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