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中的晕轮效应

(2011-04-14 08:16:10)
标签:

美国

晕轮效应

教育教学

知觉

对象

教育

分类: 研究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出认识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得出整体印象,常常以偏赅全。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曾用实验证实了晕轮效应的存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晕轮效应的形成原因,与我们的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我们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一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社会背景效应、爱屋及乌心理效应。

    在教育教学中明显的存在着晕轮效应。学生喜爱某位老师,就会喜爱他的课、他所教学科、他的教育方法,因师信道,从而成为优秀生。这可以称为晕轮正效应,反之,学生不喜爱某位老师,讨厌某位老师,就很难积极地接受该老师的教诲,甚至从行动上疏远、心理上否定该老师。这时,即使老师磨破嘴、跑断腿、操碎心,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也受害无穷,往往表现为厌学,沦为后进生,甚至患上心理疾病。称为晕轮负效应。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晕轮正效应,从而优化教育教学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