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 |
分类: 态度·有感而发 |
长途大巴成就了《泰囧》的逆天票房
◇衙外
冯小刚的《1942》遭遇滑铁卢,而烂片《泰囧》的票房却已突破10亿。我昨天也看了《泰囧》,在网上。
装清高是毫无意义的,但看完这部电影,我的确比想象的更为失望。以我已经低俗到不能再低俗的口味,隔着屏幕,似乎都嗅到了“宝宝”腋下的狐臭味儿——太烂了。我在该片的网上评价栏里看到很多人在追问,这样一部烂片何以成为票房黑马?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尴尬到恐怕连徐峥本人都未必想得通。就像“犀利哥”,噌一下就蹿红了,红得他自己都懵!
我不想去指责观众。就事论事,我觉得《泰囧》的成功,并不全归于观众喜欢低俗,而是他们在这个档期,实在是没有什么可选择的。首先,《王的盛宴》和《1942》这对“鹬蚌”在过于诡异的相争,给《泰囧》腾出了相当一部分观众。说其诡异,是因为《王的盛宴》这支“鹬”过于眼大肚子小,本是一个《无极》类的戏说,却坚持举起陈凯歌的“严肃正片”大纛,让人无所适从,陡升反感。而《1942》这只“蚌”虽是上品,但因为题材过于沉重,加之曲高和寡,直接就“吓跑”了那些“看电影只为轻松”的观众。正因如此,《泰囧》就成了那个得利的渔夫,且这渔夫那天还不是专门来拉网的,纯粹是没事到河边遛弯儿,意外捡了个大便宜。
捡个便宜,就算了呗。让徐峥更意想不到且喜出望外的是,在今年的这段年末岁首档期,除了上述这对“鹬蚌”之外,河岸上就再没有一个能跟他拼一把的“渔夫”。你瞅瞅这段时间,电影院里都在演啥:《血滴子》、《地下室惊魂》、《凶间雪山》、《艺术家》、《爱你一生一世》。这些电影质量好坏咋样先不说,你听说过吗?单是这些片名,你有看的欲望吗?哦,对了,还有成龙的《十二生肖》,可因为这货常常“狗嘴吐不出象牙”,尤其是近期又因民主宪政问题大放厥词,声誉已经降到了极点,单是出于抵制心理,拒绝看《十二生肖》的人都不在少数……正是这些“机缘”凑在一起,造就了《泰囧》的异军突起、黑马狂奔!
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囧”的事情。
以上说的还是《泰囧》的“天时”和“地利”。而在我眼里,《泰囧》之所以这么热,最重要的还不仅仅在于这档期的“捡漏”,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有相当一段时期的“人和”的铺垫。
各位经常坐大巴吗?我并非武断,而是完全根据自己这两年的亲身经历说,如果你一年当中有三次跟团出行或者乘长途大巴出差、探亲的机会,那么至少应该有一次在长途大巴上看过《人在囧途》,也就是《泰囧》的“前传”。这两三年里,不仅在河南,我走云南、四川、甘肃、新疆,印象中只要坐上大巴车,驾驶员头顶上的VCD似乎只放三部片子,一部就是《人在囧途》,另两部则是成龙的,一个叫《邻家特工》,还有一个叫不上名,只记得是与一群少年匪徒打斗的警匪片。而在这三部片子中,又以《人在囧途》播放的次数最多,乃至于我有时上车一看见司机放它,就喊“换片儿”。
为什么全国各地的长途大巴都对《人在囧途》这部片子情有独钟?原因其实很简单,可能就因为你现在正在旅途上,司机觉得这部片子,更合乘客的心境,人们在车上无聊,靠这样片子更能调动情绪。也正是为此,《人在囧途》在这三两年内可谓深入人心,而当它的“续集”《泰囧》出来,人们联想到它曾伴自己在昏昏欲睡的大巴车上打发过无聊时光,并逗出许多快乐,再加上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争先恐后地去看,也就顺理成章了。
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徐峥应该去给全国的大巴车司机鞠一个躬,没有他们的铺垫,《泰囧》别说整出10亿票房,2亿都是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