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曌的道德经(“小神曲”之3)
(2012-08-07 21:25:16)
标签:
嵩山《道德经》莲花寺《少林寺》少林功夫 |
分类: 游思·行者絮语 |
永曌的道德经
◇衙外
那些年,驴友还很小众,少室山深处的沟沟壑壑还很少有人涉足,有一次我们从连天峰上下来,正顺沟往下走,忽见前方巨石上站一人,尽管很远,也见他蓬头垢面、破衣烂衫,完全一叫花子态势。待我们走近,倏地一下就消失了——叫花子钻进深山做什么?
神农架的野人都被证实不过是个传说,嵩山这弹丸之地,更不可能匿了个野人吧?揣着疑惑,再一次上连天峰时,我们刻意选择反穿,终于在“步调崖”上方的一片空地上,把他堵在了“家”门前:“你好!”“你们好!”一听口音,这哥们儿居然是个四川人,当时也就三十来岁。他的家是两间石头垒的小屋,大点儿的是卧室,小点儿的是厨房,那片空地则是他的练功场。因为这里隐在莲花寺沟右侧坡顶的密林中,所以你若只从沟底走,很难发现。
有谁见过寡言少语的四川人?他自然也是个话痨。原来,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因老版《少林寺》而景仰少林功夫,中蛊般,特意不远千里跑来朝拜。而当他真的来到这座心中的圣殿,却发现完全与电影里演的不一样,仅仅是山门外强买强卖的小摊贩,就把他吓个半死。幻象破灭了,但一个宏愿却在这个辍学离家出走的少年心中升腾,佛门虽已如此不净,但嵩山不还依旧“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吗?于是,他立志像面壁的达摩一样,于无佛处称尊,进而普度众生。他先是游走四方,并在昆仑山遇到了自己的师父。究竟不知道他这师父是佛是道,反正他是“得道”了。某一天,他对师父说出自己的心愿,还想回到嵩山,师父二话没说,扯着他飞上天,驾着云彩没一会儿便落在了他现在的这个“道场”,并给他起了一个法号“永曌”:“曌,是武则天的名字,武曌,这个字你在字典里是查不到的,上面一个明……”我能感觉到,当我接着他的话茬儿说出“曌”字的“明下面是个空”时,他很诧异。他大约没想到,除了他和他师父外,居然还有人认识这么生疏的字。
老实说,我对永曌的印象并不好,我甚至跟朋友断言,某天他一旦出山,不是个疯子,就是个江湖骗子。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每次爬山,都给他带去两瓶二锅头。人熟了,就什么都扯,我跟他扯得最多的是《道德经》。他一个人在深山里呆久了,想象不出来像我这等俗人,竟也知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云云,就更是对我表示出敬意来,且称我是可塑之人,跟他有缘。但接下来的话题,又让他看清了我的本质,比如我会问他的钱从哪儿来、想女人时怎么解决之类。每次聊到这些,他都支支吾吾,他说,这些都无所谓,“再有不到一年的功夫,我就能飞了,飞到昆仑山去见师父……”他很神秘地告诉我,其实天上常有人在飞,只不过我们肉眼凡胎的,看不到而已。“你能看到?”“能啊,他们常来我这里做客!”对这样的痴言,我向来都是呵呵一笑,不抬杠的。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少室山已无任何“隐私”,每到周末,驴友成群结队,恨不能把72峰全都踏平,乃至每年都有驴友坠崖的惨剧发生。永曌所隐居的那条莲花寺沟早成热线,他自然也没了踪影。其实,在我潜意识里,宁愿相信他是驾云找师父去了。也为此,每每再登嵩山,我都要朝天上瞅半天,且在心里默诵两段《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夫唯不争,故无尤……”我只祈祷,他不要变成半仙,不要变成骗子,不要变成一个他自己声称所鄙夷的人。
(2014年5月13日《大河报·河之洲》已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