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衙外
衙外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412
  • 关注人气:6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心驴友的“传销”意识

(2011-12-27 23:54:13)
标签:

嵩山

魔道

驴友传销

莲花寺

梵天

郑州驴友

分类: 游思·行者絮语

当心驴友的“传销”意识

 

◇衙外

 

“又死人了!”朋友往我QQ上发了一个链接,打开看,是一个叫“梵天”的郑州驴友在嵩山魔道坠崖遇难,年龄尚不足40岁。那一天是12月24日,平安夜。

 

现在的嵩山有太多的新线,“魔道”早有耳闻,但究竟在哪儿?我一直不知道,今天为了写这篇博客,我特意打电话问岁月无声,才确认所谓“魔道”是走大仙沟向左擦莲花寺后再转右,然后直上耧尖。一条线路,为什么会被叫成“魔道”?我揣测最先命名这条线路的那个人心理,一定是因为它险,险到或许只有魔鬼才敢行走。当然,他也可能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这条线路正因为险,才有魔力。故曰“魔道”。

 

没走过“魔道”,但今天在网上搜了不少魔道的图片,从某些局部悬崖来看,的确挺险。

 

岁月无声问我,是不是想整篇报道?我说没有这个心思。驴友发生山难,在户外圈或有谈论,但从社会新闻角度说,因这样的事情已成“家常便饭”,再无新闻价值。但毕竟是我那么熟悉的一座山,毕竟是那么年轻的一条生命,作为驴友,而非作为新闻人,我忍不住要说些什么。

 

没走过“魔道”,但我上过耧尖,且是河南户外中登耧尖的最早驴友之一,所以我可以想象魔道的惊险。每逢出事,总有老驴指摘驴友冒险,我对此一直抱有矛盾心理。为什么矛盾?因为从道理上,我认可他们的指责,但就切身感受而言,我又不能同意这种一概而论。

 

事实上,就我个人而言,我从不反对驴友探险,因为那样,就等于反对我自己。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自己就是个冒失鬼,为了在报上平衡舆论,我甚至专门撰文肯定驴友的探险意识——注意,我肯定的是探险,而非冒险——但为什么,当今天我看到魔道上坠崖身亡的这个“梵天”兄弟的消息时,却仍是不仅悲凉,则更多是悲愤?

说句不客气的话吧:因为现在的驴友队伍的发展和壮大,已几近传销!

 

好歹是在户外圈混了这么多年,我见过一些队伍及其领队,也闻听过一些逸闻趣事,我K,他们那是来爬山的吗?他们简直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但就是没有个人意识的打狼队!我见过个别领队的张狂跋扈,也见过一些队员的唯唯诺诺,更见过一些队伍在出发前近乎入党宣言般的肃穆和隆重,还见过他们在途中团拜会般的热闹和隆重!隆重?你注意到了,我两次提到这个词,是的,他们很隆重,动辄几十人、上百人,黑压压的,像去要打一场针对某个山头的阻击战!

 

每逢途中看到这种场面,我都哑然失笑,然后匆匆走过。你让我怎么去概括我所见识的这种可笑场面?真的,爬山这么多年,恰因有这样的“同好”,我常常羞于向人提及我的户外生活。可能有些偏颇,我始终觉得,这其中的一些人如果不爬山而去传销,一定是个好手!

 

写到这里,我抑制不住地想问,朋友,你不过就是爬个山而已,真的需要这么多人吗?你真的从来没有想过,爬山除了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外,更是一种精神活动?就算你意识不到这些,作为领队或曰召集人,难道你带那么多人,就真的那么情愿费事、费心?而作为队员,融入这么大的一个集团军,难道你真的就觉得这很温暖?我百思不得其解。

 

百思不得其解,可能是我的狭隘?反正爬山这么多年,我自己组织的队伍,几乎就有超过20人。我所参与过的队伍,也从未超过30人以上。当然,去年10月走夏特时,我参加了一个88人的庞大队伍,但必须强调,那是我们三人被逼无奈,我们跑了几千公里到了那里,想尽一切办法而进不了山,甚至差一点被抓,如果不跟新登协这支大队走,就只能打道回府。

 

不就是爬个山嘛,干吗要那么多人?对这种心理,我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可以肯定,近年来多起户外险情,尤其是发生在嵩山的这些悲剧,多跟这种“传销”式的发展和扩张有关。而这种传销心理如果不得以遏制的话,类似梵天这样的悲剧,注定还要发生。

 

梵天坠崖那天是12月24日,这一天是平安夜,这一天,很多人都在包厢K歌喝酒,而有人泣不成声。愿他安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