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的那片叶子也障目
(2011-10-28 15:58:15)
标签:
刘彻楚国《淮南子》欧冠子·天则淮南王刘安文化 |
分类: 感悟·散文随笔 |
知秋的那片叶子也障目
◇衙外
一叶知秋。一叶障目。
主语同为“一叶”,这俩成语却几乎是一对反义词。一个比喻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细微迹象,观察整个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结果;另一个则告诉我们,同样细微的东西,却可将我们蒙蔽,以致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和本质。前者出自《淮南子》:“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说起来可笑,《欧冠子·天则》里所讲的那个让人笑掉大牙的楚国傻蛋,之所以想出那个用树叶隐形而行窃的蠢招,也正是因为读了《淮南子》:“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呵呵,好玩儿吧?同样一本书,有人读后收获启迪,开阔视野;有人则越读越糊涂,乃至掩卷便去干傻事,且自以为是。同样一片树叶,有人以小见大、以微知巨,从而参透人生、看清世事,有人则拿它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乃至落得笑柄而弗知。
不用笑话楚国的那个书呆子,其实即便《淮南子》的作者淮南王刘安本人,观其一生,看似是个贤能通达之人,但在他所“知秋”的那片“树叶”前,也没少干“障目”的傻事。我们知道,刘安不仅学富五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射猎、遛狗、跑马也玩儿得溜熟,他还广置门客,热心政治,倡导无为而治,算是西汉初年一个有头脑、有主见且特立独行的学者和“公知”。其所著《离骚体》、《淮南子》等煌煌巨帙,影响后人一千八百多年,尤其是这部《淮南子》,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多个领域,简直就是个百科全书。而他并非纸上谈兵、光说不练,更是深深懂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仅在炼丹时,捎带脚地发明了豆腐,得一“豆腐鼻祖”美名,还曾将鸡蛋去汁,以艾草燃烧取热气,使蛋壳浮升,可谓世界上最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也一样有缺心眼的时候,比如他听信自己的儿子谗言,以小人之心猜度门客雷被,乃至逼走那位当朝最牛×的剑客。他还刚愎自用,密谋推翻其侄汉武帝而自己当皇帝的事儿,八字还没一撇,便向另一门客伍被吹牛,且听不得人家的不同意见,弄得这俩人先后去刘彻那里揭发他篡逆,招致朝廷讨伐,最后落得反叛未遂,自刎而死。想想看,这不也是一叶障目吗?纯粹因小失大!历史不能假设,但以笔者之见,如果淮南王当时真的篡权成功,把他侄儿刘彻干掉——虽然这很像哈姆雷特被他的叔叔篡位——并以他的黄老之术治理天下,“君为臣纲”的大旗当然依然会举,但无为而治毕竟不会像“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么专横,甚至有可能培育出先进的思想,而“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儒家理论,反倒更可能像模像样……唉,可惜啊!
刘安如此,其实我们每个人又有谁不是如此呢?所谓“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我相信有这样的识明智审之人,足不出户便晓天下,但你换个角度来想,一个如此睿智之人,却连自己多大岁数都给忘了,那么,他的明智和聪慧又该是如何得弥散和茫然?为此我觉得,人生绝大多数的问题,说白了,都是一个视角问题,尤其要看这问题在不在你自己身上。笔者习文这么多年,算是看明白了这一点——我说这话时,你是不是又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楚国那个傻蛋?哈哈。
笑归笑,眼下,秋风乍起,正是黄叶飘落的季节,哪天如果有片叶子正巧砸中你的脑袋,请小心捡起它瞅两眼,唯希望透过它美丽的脉络所展示的苍茫,你能看到被它隐去的那巍峨的泰山。
(2011年11月15日《大河报·河之洲》已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