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微醺青岛

标签:
葛红霞佐世保青岛流亭机场福冈机场东京羽田机场杂谈 |
分类: 差旅·走马观花 |
一个人的微醺青岛
◇衙外
一盘炒花蛤,一盘卤豆腐,一盘白菜陷饺子,一小瓶二锅头……很显然,光听这菜名,你就知道俺已经回了国,但并不是在上海,而是青岛。刚刚从青岛八大关附近的一家小饭店出来,一个人晕晕乎乎的,这里好冷,下飞机时还飘着雪花,但明显比九州的雪天冷多了。这种冷,更强化了一种孤独感,但怎么说呢,在很多时候,我喜欢甚至渴望这种孤独。
为什么到了青岛而不上海?原本,我们的机票是从福冈飞到上海的。但我出发前才知道到上海之前还要经停青岛。一是实在不愿等到晚上9点登机再飞,第二更重要的是,青岛这座城市至今对于我来说还是处女地,我想在这儿停留一天。更何况如果飞到上海已经是深夜11点,回家只会更晚。为此,我在日本时,就托同行的《半岛都市报》的记者付明实给我定了从青岛返家的车票,刚才说到孤独感,事实上,我更喜欢一个人在火车上的那种漂泊感。哪怕已经在东瀛“漂泊”了整整10天。
把在日本的这10天称为“漂泊”,实在是不够恰当。事实上,组织我们此行的日中传播公司的孙兄和王姐,对我们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常常令我们心怀感动,在今天中午的福冈机场分别时,每个人都在归心似箭的同时,心里又不免泛酸。以至于在今天登机前告别时,《辽沈晚报》的葛红霞一直不敢回头再去跟他们打招呼,她不停问我:“他们走了吗?”我告诉她,他们还在,他们一直在向我们挥手,葛红霞为此再没回头,我知道,她怕自己一回头,就会泪流满面。
说到这里,有必要交代一下我们此行的缘由。它是日本观光厅委托日中传播公司邀请内地记者到日本实地考察,以便中国媒体能够真切认识日本,向国内人推介日本旅游,同时消弭中日之间的某些误解。也正是为此,我们抵达东京羽田机场那天,观光厅长官会亲临机场迎接,而我们一路上也屡屡受到当地旅游观光部门官员的热情的迎接和款待。我绝不是因为一路上受到日本官方的款待就说日本怎么怎么好,事实上,我们此行8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路途中不断地在探讨该怎么看待现在形势下的中日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确看到了来自日方改善日中关系的善感和愿望,他们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能够亲自到日本走一趟,感受日本民间的温润和淳朴,而不是凭印象和感觉去揣度所有日本国民。但抛开政治不说,仅就旅游观光而言,我们此行每个人都必须承认,日本的确是一个洁净的国度,洁净到整个国家几乎一尘不染。而且,这个几乎具有某种“洁癖”的国家民众,还各个温文尔雅。原来在国内,我还以为他们的礼貌或许只是一种表象,而深入日本民间,跟当地百姓近距离或零距离接触,我发现这真的是一个“绅士国度”,每个人都恪守礼节,让你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善意及温暖。
今天喝点酒,又是一个人在宾馆里无聊,干脆多说几句。我想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日本人的礼貌,而我不用往前几天说,仅就今天两件事随便聊聊。
在吉田家合影,前排从左至右分别为吉田的父亲、母亲,外甥女,妹夫,妹妹
冒着小雨,吉田一家执意要等到我们的车来才回去,而就这样的在雨中站了10多分钟。
今天是我们在日本的最后一天,日中传播的孙兄和王姐分别安排了两家日本普通家庭,让我们分组深入到日本普通百姓的家里面进行采访。我们这一组选择了昨天在采访福冈高岛市长时陪同而来的该市经济振兴局集客交流部引导宣传课观光促进系的系长吉田宏幸家,采访的过程这里就不去多说了,我仅一个举动来说明日本普通百姓的诚恳和礼貌。吉田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和睦家庭,其外婆已经是92岁高龄,已经不具备认知能力,而吉田妹妹的女儿才刚刚一岁,刚会叫爸爸妈妈。我们一行到他们家后,除了那个92岁的老太太外,其父其母其妹以及其妹夫和其未婚妻,每一个都非常隆重而热忱地接待我们,庄重地围坐一圈陪我们聊天,并好奇地打听在他们眼里十分神秘的中国。临走时,户外正下着毛毛细雨,很是寒冷。我们以为我们的车马上就到了,而与他们告别,谁知道走出门来,竟等了10多分钟还不见车来。他们一家邀请我们重新回屋,我们不肯,他们也就穿着单衣打着伞在外面陪同,无论我们怎么劝他们回去,他们都执意不回,就那么在雨中伫立了10多分钟,而其中好包括吉田才刚刚1岁的外甥女。这真的很让人感动,但类似的一幕,在我们此行已经出现多次,比如我们每天早晨离开所入住的酒店,几乎大堂里所有的员工会站在室外一再鞠躬告别,直到你坐上车走好远,还能看到他们在那里挥手,常常让我在觉得日本人“礼貌过了头”的同时,不自觉地去检讨自己身上一些所谓“豪放”的习惯。我们知道,日本文化延续的是传统中国文化,但通过实地考察你会感到,中国的传统礼仪,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几乎丧失殆尽,日本则将它几乎“变态”地继承了下来。
这一点,是我们此行的最大感触,是大伙每天晚上聊天都要涉及的话题。
如果说,你觉得我上面举得例子,多少因我们的记者采访团身份而带些官方背景的话,那么今天在我福冈机场外一个吸烟处见到的一幕,应该更有说服力。当时,一辆出租车载来四个客人,当客人陆陆续续下车,并从后备箱里取出自己的行李,出租车司机则站在车门前,频频向每一个人鞠躬,而那四人也是一个个前倨后恭地回礼,并不停地说着一些感谢的话。在电影上看到这样一幕时,你或许还会觉得是某种表演,不够真实,当你每天在街头都看到这样的情景,又会作何感想?反正日本此行10天中,我做得最多的一个动作就是鞠躬,向司机鞠躬,向宾馆服务人员鞠躬,向商店服务员鞠躬,向电车上、街道上任何一个稍微有点碰撞的人鞠躬,甚至在电梯里与不相干的人鞠躬,不是我要鞠,而是对方每个人早先你一步把腰躬了下去……
好了,扯得有点多了,但平心而说,就此行而言,我的确想的比现在写出来的要多得多。昨晚吃饭时跟孙兄聊天,我们从朝韩关系谈到中日关系以及美日关系,他作为在日本生活了20多年的一个媒体人、一位时事观察家,提出了我们在国内感知不到的观点,也很发人深思。只是这些感触和观点留在将来慢慢再来整理吧,作为一篇旅游博客,今天在微醺中扯得有点过了界。
总得来说,此行非常完美。今天在福冈机场告别时,可越专门从东京打来电话,她告诉我们,莫说中国人,即便是日本人,一趟走完九州七个县也是非常少见。而我现在坐在青岛八大关附近的一家如家快捷酒店,想着今天早晨还在福冈的海鹰城希尔顿酒店吃早餐,想着昨天晚上还沐浴在豪斯登堡奇美的灯光中,想着这一路上的所有美好和惊奇,正如我飞临那一天博客所写:恍若梦中。尤其是刚才在小饭店喝酒时,更是觉得不太真实,在日本10天,见每个人都要说一句“孔内起哇”,而刚才小饭店里女老板的胶东口音,竟让我听着既亲切又诧异!
(题图为我们在福冈机场与开车陪同了我们8天的司机坂元先生合影告别。其中前排二女分别为《春城晚报》的李文女,《辽沈晚报》的葛红霞。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环球时报》的卢长银,俺,坂元先生,《南国早报》总编辑蒋钦挥、《华商报》张娜、网易的骆悬、《半岛都市报》付明实、王丽萍大姐,翻译孙晗。图片由孙盛林兄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