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一个旅游版

标签:
驴友线路队员绳子队伍嵩山杂谈 |
分类: 记事·原汁原味 |
头一个旅游版
昨天,紧紧张张地完成了我转到旅游版的第一次组版,一气5个版,弄得头都大了。专刊的编辑就是这么干的,一周忙着策划、组稿,看着跟没事似的,其实全为这一天做准备。直到现在,已经来整一周了,还没有适应,估计完全适应,还得两周。
大姑娘上轿头一次,今天没啥说的,把其中的B07版的“众议”贴在这里。这是我在大河网上,向快旅的朋友征集来的,其实,设置这个话题,我就预料到是专业一个结论。但组完稿,我总觉得有点说不出的感觉。或许下期,我会自己跟进一片文章,也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嵩山频出事 是山太陡,还是人太野?
2009年10月24日,来自安徽的一名女性驴友丹丹在少室山失足滚落至一无名峡谷,头部撞在了一块巨石上,顷刻间血流如注。及时赶到的消防官兵经过4小时的艰难营救,才将其抬出山去(上图)。
资料图片
4月4日上午,郑州驴友钟原行(化名)带着女友,跟随在网上组建的登山队队员们一起去嵩山三皇寨登山,不慎失足坠入10米多深的峡谷中。紧接着,4月5日,来自北京的一名游客又在嵩山摔伤……类似这样的悲剧,近几年来,仅媒体报道过的,就不下20起,有人为此伤残,更有人为此殒命。
我们在叹息和惋惜的同时,不能不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五岳之一的嵩山,险不如西岳,高不如东岳,为何会如此频繁地发生山难?究竟是嵩山太陡峭,还是驴友(也包括一些游客)的心太野?
据我们所知,多数山难发生在未开发地带,登封市森林消防部门曾多次采取措施阻止驴友登山,但这并非治本之策,而且难以禁绝。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做好必要的防火准备前提下,登山也是驴友的自由。但如此频繁地出事,显然不是登山之道,也是大家所不愿看到的。那么,我们该怎么防范和减少类似悲剧?本期《天下旅游·众议》邀请郑州驴友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亲身体会和感受。
菜九儿:面对这种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杯具”,对于很多没有身临其境过的人来说,听到了也看到了,但就是没有进到心里。有些危险是不会给人机会去醒悟的,用付出生命的代价去换一个醒悟实在有些昂贵,更何况,我们凭什么让爱我们的人去承受那不堪承受之痛?
半兽人:当然是人太野,现在一些人对“挑战”、“战胜”、“征服”等情有独钟,拼了老命也要跟自然较较死劲儿,殊不知,人类一较劲儿,自然就发笑。自然一发笑,人类就不妙!在此,请允许我以自然的名义给人类一句忠告:人类啊!请留住对一座山峰的敬畏吧!
晴海:我觉得这不是山太陡,也不是人太野,而是现在的驴太多!三四年前的自助登山活动,一周有几次?户外用品店有几个?俱乐部有几个?而现在公开召集的活动,一周不少于20次,加上其他论坛、聊天群、私约的,登嵩山的人数规模扩大七八倍。线路越来越多,几乎所有山头都被走了出来,事故概率肯定上去了。
贫僧:是啊,这简直是个“泛户外”的时代。早些年,背包族还是件挺稀罕的事儿,在一般人眼中是有门槛的,门槛包括装备贵,还得多多少少沾点所谓“专业”的边儿,想进的人得先观察、先学习,自知“条件较差”的还真不敢随便进来。现如今呢,驴友已经不稀罕了,各种层次、各种需求的人都可以进来。这其中,“学艺不精”的驴友成了驴头,带出来的驴友就可想而知了。林子大了鸟就多,事故多了自然不奇怪。我还是希望有那么点门槛,最起码带队的人得先“精”一些吧。以前快旅是有传统的,老驴愿意言传身教,新驴也愿意接受。而现在快旅已经没了传统。
头驼:河南户外有几个先学习后出行?有领队资格的人带的队在全部出行队伍中占多大比例?有几个队在像嵩山水帘洞那样的地方用通过认证的绳子做规范保护?有人说嵩山早晚还要出事,可还是有更多的人慷慨赴难,还是有人慷慨地领着无知的无畏者共同赴难……最近有几位登山者戴头盔了,反倒遭到同行者的笑话。
军刀:山不算陡,人也不算野,关键在于很多人在无保护的情况下去尝试超过自己能力的路线。登山家梅斯纳尔也说过:任何山难都必然有其人为因素。台湾救援机构的山难报告也统计出,77%的山难有人为因素在起作用。户外风险是一定存在的,如何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不仅是领队的责任,也是每个户外人自己的责任。

资料图片
4月4日上午,郑州驴友钟原行(化名)带着女友,跟随在网上组建的登山队队员们一起去嵩山三皇寨登山,不慎失足坠入10米多深的峡谷中。紧接着,4月5日,来自北京的一名游客又在嵩山摔伤……类似这样的悲剧,近几年来,仅媒体报道过的,就不下20起,有人为此伤残,更有人为此殒命。
我们在叹息和惋惜的同时,不能不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五岳之一的嵩山,险不如西岳,高不如东岳,为何会如此频繁地发生山难?究竟是嵩山太陡峭,还是驴友(也包括一些游客)的心太野?
据我们所知,多数山难发生在未开发地带,登封市森林消防部门曾多次采取措施阻止驴友登山,但这并非治本之策,而且难以禁绝。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做好必要的防火准备前提下,登山也是驴友的自由。但如此频繁地出事,显然不是登山之道,也是大家所不愿看到的。那么,我们该怎么防范和减少类似悲剧?本期《天下旅游·众议》邀请郑州驴友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亲身体会和感受。
菜九儿:面对这种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杯具”,对于很多没有身临其境过的人来说,听到了也看到了,但就是没有进到心里。有些危险是不会给人机会去醒悟的,用付出生命的代价去换一个醒悟实在有些昂贵,更何况,我们凭什么让爱我们的人去承受那不堪承受之痛?
半兽人:当然是人太野,现在一些人对“挑战”、“战胜”、“征服”等情有独钟,拼了老命也要跟自然较较死劲儿,殊不知,人类一较劲儿,自然就发笑。自然一发笑,人类就不妙!在此,请允许我以自然的名义给人类一句忠告:人类啊!请留住对一座山峰的敬畏吧!
晴海:我觉得这不是山太陡,也不是人太野,而是现在的驴太多!三四年前的自助登山活动,一周有几次?户外用品店有几个?俱乐部有几个?而现在公开召集的活动,一周不少于20次,加上其他论坛、聊天群、私约的,登嵩山的人数规模扩大七八倍。线路越来越多,几乎所有山头都被走了出来,事故概率肯定上去了。
贫僧:是啊,这简直是个“泛户外”的时代。早些年,背包族还是件挺稀罕的事儿,在一般人眼中是有门槛的,门槛包括装备贵,还得多多少少沾点所谓“专业”的边儿,想进的人得先观察、先学习,自知“条件较差”的还真不敢随便进来。现如今呢,驴友已经不稀罕了,各种层次、各种需求的人都可以进来。这其中,“学艺不精”的驴友成了驴头,带出来的驴友就可想而知了。林子大了鸟就多,事故多了自然不奇怪。我还是希望有那么点门槛,最起码带队的人得先“精”一些吧。以前快旅是有传统的,老驴愿意言传身教,新驴也愿意接受。而现在快旅已经没了传统。
头驼:河南户外有几个先学习后出行?有领队资格的人带的队在全部出行队伍中占多大比例?有几个队在像嵩山水帘洞那样的地方用通过认证的绳子做规范保护?有人说嵩山早晚还要出事,可还是有更多的人慷慨赴难,还是有人慷慨地领着无知的无畏者共同赴难……最近有几位登山者戴头盔了,反倒遭到同行者的笑话。
军刀:山不算陡,人也不算野,关键在于很多人在无保护的情况下去尝试超过自己能力的路线。登山家梅斯纳尔也说过:任何山难都必然有其人为因素。台湾救援机构的山难报告也统计出,77%的山难有人为因素在起作用。户外风险是一定存在的,如何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不仅是领队的责任,也是每个户外人自己的责任。
遇到紧急情况应该怎么办
|
|
□老松
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办?以下几个方面如果做到了,问题基本也就解决了。
首先,出行前必须带好一些装备,如绳子、头灯、火种、急救药品、几包压缩饼干或巧克力,这些东西,放在包里不占什么位置,应成为出行时的压包装备,可以永远用不到,不能包里没有备。当然,也要带足水和食品等。 其次,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户外生存常识,怎么识别方向,大致在什么位置,周围大概会是什么环境,有无可能自己走出去等,同时也要具备一些自救能力。 再次,要认清形势,勇于放弃。放弃有时候真的需要勇气,平时自己爬山能力不错,但当遇到情况感觉自己不能登顶或者走到终点时,就要勇于放弃。放弃一次机会,还会有更多的机会,但如果勉强去做,可能付出的就是更大甚至是无法挽回的代价。这里不需要那句很豪迈的话:永不言弃。 最后,遇事不慌,沉着冷静,这是最为重要的。许多人出事后最终小事酿成大事甚至成为灾难,多是因为不能冷静处理造成的。所谓冷静,一是不要怕天黑,万一因为各种情况天黑还没有下山,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不就晚一点吗?和白天的区别也只是路有点不好走,看不到好景色,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怕的?没必要慌。二是不要乱走,迷路时,最好按原路返回,或者哪条路大走哪条路,千万不要想着抄近道、走小路,那样只会越走迷得越很。三是如果被困在无法上下的地方,又没有绳子等装备,大声求救或者打电话求救都是很好的办法。四是如果因为天黑找不到路,即使露宿一夜又何妨?权当把原本一天的出行变成两天了,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看看天上平时看不到的星汉,谈些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有趣的故事,说到大家都瞌睡时,相互偎依着睡一觉,第二天早上看看山里的日出,说不定还会为你增加向人夸耀的资本呢。 做到了以上这些,出行时就会少犯很多错误,出现问题也有了应付的办法,也不至于每次都要引起媒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关注了。 |
当领队不容易 对不适合者应本着对本人和队伍负责的态度婉拒
|
|
□腾格里
我想在这里专门说说领队有关安全方面的义务。 当领队并不容易,当一个好领队更不容易。领队本人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较强的组织协调决策能力、足够的户外活动经验和知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能以为发个帖子召集几个人,或者仅仅凭着满腔热情一身豪气就可以当领队了,无知者无畏是最可怕的。 领队应事先认真研究线路情况、日程安排、体力要求、装备要求、天气状况等,做到心中有数。如果队伍中没人走过这条线路,建议在当地请向导。 应当根据线路难度、危险度,结合报名人员的体力、装备、经验、意志力等确定队员,对不适合者应本着对本人和队伍负责的态度婉拒。在接受报名时就要注意队伍新老、强弱队员的结构搭配。对于难度、危险度较高的线路,应当严格控制人数,切忌队伍中弱驴、新驴比例过高。 应当根据线路情况进行充分的公共物资准备。队伍人数较多时建议准备足够的对讲机(过去不少老驴曾把它作为个人装备准备,还是非常有用的)。线路复杂时根据情况准备相应保护装备、器械和必要药品。 应当对队员明确提出安全和环保要求,告知其注意事项,强调出行纪律,对新人要普及必要的常识。行进时要指定经验丰富的先锋和殿后,合理搭配新老、强弱队员以互相照应,并使队形相对稳定,体力再好、能力再强的队员也不得超过先锋。 要注意安排照顾队伍中最弱的人,因为他的速度就是全队最终的速度,其他人走得再快也没用。 户外活动应尽量避免分队。确实需要分队,应该指定强有力的带队人,并约定线路、集合地点和联系方式。 遇到特殊情况或复杂情势时,应当及时做出决断或调整计划,所有的决策必须以保证安全为前提。在适当民主的基础上及时做出合理决断,要求队员无条件服从。 |
前一篇:妄动
后一篇:玉树:那荡漾在内心的恒久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