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谎言成了孩子们实践出的“真知”
◇衙外
这事乍一看,似乎谁都没错,但事实上,是谁都错了,唯一没错的或许只有孩子。
据3月4日《大河报》载,寒假前,郑州一些中小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中有一项是要求学生参加社区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清除“野广告”、慰问贫困家庭、擦拭健身器材等,然后到社区盖章“以兹证明”。日前,各学校陆续开学后,不少没有参加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央求家长四处托人到社区盖章,弄得不少社区工作人员左右为难。
社区工作人员为难啥呢?因为他们明明知道一些学生根本没有完成“作业”,给盖章吧,就等于是帮着孩子们撒谎,不给盖吧,一是怕孩子挨批评,二是一些孩子家长低头不见抬头见,这面子也委实难驳。这当然不对,既让这些孩子尚未涉世便已“参悟”到了社会的虚伪,更对那些认真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孩子们不公平。但你怎么可能去要求社区工作人员“秉正执法”?相信这样的要求还没提出,你就已经觉得自己完全不懂人情世故。
一些家长称他们的“走过场”出于无奈,而我相信,事实上,在不少情况下,即便有些孩子很想去实践,也被家长给摁到了家里。这样的家长当然也不对,但换位思考一下,且不说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那么大,即便是有些空闲,那“实践作业”是不是也该多几种选择?年年都是打扫卫生、走访孤寡老人,大人们听都听疲沓了,况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依我看,实际上,之所以有不少家长托熟人去盖虚章,更多的是对学校布置的“实践作业”的不屑乃至抵触。
最后再说学校,正如报道中郑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所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其综合素质评定的一项重要标准,它同时反映着一个人的爱心、素养和责任。这绝对没错,但我想说的是,在平常教学时,老师们只记得升学率,只注重分数,不想也不愿过问孩子们学习外的情感或生活,到了他们放假时却弄个量化指标,恐怕他们自己都没当真。专家说,要搞好这样的事情,教育部门、社区、家长三者要紧密结合,形成一种制度,而要我说,形成了制度又能咋地?啥事都离不开一个大环境,更离不开老师和家长们平时的言传身教,如果剥离了这些,单是指望孩子们打哄哄似的去做一些他们并不一定情愿去做的好事,这实践所出的“真知”,也就只能是这两种结果:要么是做作地去做,要么就是实践出谎言。
而以笔者之见,对于中小学生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该搞,但不能规定学生究竟该咋搞,尤其不能限定在诸如清除“野广告”、慰问贫困家庭、擦拭健身器材等这些事儿上,这样当然好,但对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在家洗洗碗、扫扫地,或者几个同学相约去逛逛庙会、抄抄春联,路上挤挤公交,顺便给老人让让座,等等,也都是实践生活,并且是健全心智、认识社会、开阔眼界、培养爱心的好方法。
(2010年3月5日《大河报》已刊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