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礼礤——公信力“跳水”后的一道魅影

标签:
公信力公权力替身胡斌张礼礤杭州飙车案西湖区法院杂谈 |
分类: 评论·直抒胸臆 |
张礼礤——公信力“跳水”后的一道魅影
◇衙外
在上周传出杭州“5·7”交通肇事案被告人胡斌是替身出庭的流言时,我就表示“打死都不能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着实超出我的想象。27日,又有网友声称人肉搜索出胡斌的替身是一个名叫张礼礤的“的哥”,令网络再度沸腾。我将发生车祸时胡斌的掩面照、生活照及他庭上的三张照片仔细对比着看了,的确“一个瘦的,一个微胖,瘦的喉结很明显,胖的就没有……”乍一看不像一个人,但单凭这乍一看就让我相信“胡斌早在进入看守所之前就被调包”、“应该有三个胡斌”以及“小胡昨天已连夜逃到北方了,假身份证都弄好了,等着去韩国整容……”等传言,对于我来说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什么困难?还是那句话,这超乎我的想象。
但从“打死都不能相信”到“很难相信”,我必须承认,我的想象力正在这传奇小说一样的现实下不自觉地放飞,更可怕的是,在27日西湖区法院向新华社记者发来传真,对此传言进行回应,称“法院确定,出庭受审的就是交通肇事犯罪致谭卓死亡的胡斌本人”(见7月28日《南方日报)后,我的想象力不仅没有沉降,反而愈加发散。从理智上,其实也包括从情感上来说,尽管法院的“确定”并未出具任何实质性的证据,我仍是宁愿去相信法院,但为什么我却一边逼着自己去相信法院,一边却又抑制不住地去怀疑或许真有一个张礼礤扭曲了真相?我分析自己的这种矛盾心理,并认为多数质疑者也跟我一样,这是一种典型的“狼来了”效应,正是政府及部分公权部门的公信力在经历了“周老虎事件”、“躲猫猫事件”及“经适房6连号”等一系列的丑闻而大幅“跳水”,使人们有时候宁愿迎合道听途说和捕风捉影,也不相信公权力的澄清。何况胡斌案最初就弄出一个“70码”的谎言,人们更是会很自然地联想,杭州交警部门既然当初敢于公然“欺实马”,现在有关人员默许甚至合谋为被告找出一个替身岂不“顺理成章”?
凭一张照片,几个帖子下就有8873人相信被告确被调包而只有130人反对,哪怕作为原告的受害者父亲出面“辟谣”也无济于事,这是怎样的一种信任危机啊!如果这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数据的话,即意味着当地政府、司法机关只有不到1.5%的信任度。是的,由于被告的“富二代”背景,我也承认,这里不少“打酱油者”其实是拎着“一瓶醋”来宣泄某种仇富情绪和醋意的,但不管怎么说,公权力面对不到1.5%的信任度都未免太寒碜,它是一种严重的警示,而在这警示之下,无论张礼礤究竟是不是胡斌的替身,都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透过“张礼礤”那文雅的魅影看到政府公信力的“跳水”在民意中所激起的已经不是微波荡漾的涟漪,而是一场海啸——对此,不仅要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高层也应给予高度重视。
而具体到胡斌案,西湖区法院有义务尽快拿出一些更直观的证据来,如果仍是只像现在这样仅靠信誓旦旦的口头“确定”或不屑于与“无稽之谈”辩解,则只会加剧人们的臆测和怀疑,而这样发展下去,一些地方再出类似新闻,公权力恐怕连跳水的地方都没有,它面临的将是硬邦邦的水泥地。
(2009年7月29日《现代快报》已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