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日观点》结集后记

(2009-03-11 15:40:00)
标签:

今日观点

后记

报社领导

剪报

老者

文化

分类: 偶感·娓娓道来

《今日观点》结集后记

 

◇衙外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2006年夏,我曾在报社接待一个来自巩义的老者,他给我背诵郑板桥的这两句诗,只不过他把那个“斋”字记成了“外”字。老者告诉我,他从百公里外专程赶来,就是想表达自己对《今日观点》的谢意。他有剪报的习惯,从提兜里拎出一本厚厚的剪报薄,我看到那里收录的都是《今日观点》刊发过的文章。“这都是老百姓要说的,是老百姓的声音……”我至今记得他说这话时的表情,凝重,严肃,并带有期盼。我告诉他,《今日观点》的编辑也好,领导也好,都是连“些小吾曹州县吏”也排不上,但同样“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不敢自立百姓代言人,但只要它还办下去,其鲜明的民间立场就永不会改变。

 

我们一直在信守着这个“承诺”。

 

随着传媒业的极速发展,必须承认,无论从传播速度、广度还是阅读方式上来讲,纸媒在一定程度正呈式微,也正是在当前这样的形势下,有识之士认为,报纸的主要任务和责任已不是“卖”信息,而是要“卖”观点、“卖”视角。应该说,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认识,《今日观点》这样的版块才在本报应运而生。但究竟该以什么样的观点为“卖点”?这却莫衷一是。综览全国纸媒的言论版块,有趋于精英化的,文章高屋建瓴、条分缕析,但却由于文风过于生涩而让普通读者“望而却读”;有趋于专业化的,多由专业人士撰写,文章字字珠玑、句句扎实,但又由于过于严谨和专业,很多读者读完也未品出其中要旨;还有趋于“戏谑化”的,文章鲜少关注方针政策等国家大事,专在鸡毛蒜皮上玩乾坤,文章纵横纵横捭阖、恣意挥洒,却又由于避重就轻而让读者难以“过瘾”。就编者而言,也就本报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读者层次而言,我们在摸索中为《今日观点》定下如下基本调门:立足民间立场,相对于高度,更注重广度,尽可能以平白的文风说百姓话,以朴素的文字言百姓声。事实上,6年来,《今日观点》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

 

现在《今日观点》结集成书,应该说这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肯定,也是我们作为编者的一种荣幸。从2003年该版自“绿城声音”升级以来,我印象中,《今日观点》没有遗漏一件当时的国内热闻,热闻过后会变凉,但加上当时的热评,则就像一锅慢慢炖着的热饭,我们绝不敢谓之为“精神食粮”,但对于读者回顾我们身边这几年来的发生一些观念或事实上的变化,体味一个国家民主历程上的一些阻力以及跨越这阻力之上的变革与进步,或许有一定的裨益。

 

在此,我们感谢大河大图文传播有限公司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总结和回顾自己工作的机会,还要感谢报社领导对于本版的一些提携和关心,如果本版所呈现的一些文字真的可以称为某种“食粮”的话,是报社领导的鼎立支持为我们架好了这口“锅”,而6年来一如既往给我们撰稿的一大批优秀作者则为我们提供了可供下锅的“米”,而类似于我上面说到的那位老者等广大读者,则是烘托着我们做熟这锅饭的“火”——“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在编辑《今日观点》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耳边似乎总能传来一种风扫竹叶的细碎之声,似呐喊,似呼告,似倾诉……

 

是为后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