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茶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2010-12-02 16:02:05)
标签:

玄奘

终南山

宋体

千利休

冷香

杂谈

分类: 茶道

一炉岩鹤终相顾

自在缘合总是春

腹中但有茶与水

无尽春秋望唐云

                                                   ——新安子

http://s2/middle/5d76189bt96685e984991&690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TITLE="问茶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

终南山嘉午台

 

一瓯云露


  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一种事物像茶一样跨越国界和种族获得世人的青睐。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上的驼队,为西方的世界最先带去的就是一批绿色的茶叶。更早的时候,在广袤的终南山群山中,第一片茶叶被神农氏采下来,之后老子的门人关尹子将茶奉客。

 

  唐朝的时候,上流社会流行在茶盏中悠闲度日,后来它像一只喜欢自由的鸟,由皇宫飞到民间,带领我们回到山水田园,找到生命的朴素。

 

  有人说茶是化了装的道家,它在有中显示无,在无中展示变幻,像鹈鹕那样使我们坐在红尘中可以像莲花那样出尘,透过浮华可以找到内心的田园和宁静。在世俗生活中,茶是平衡浮躁的药。在出世的韵客眼中,茶有万物的味道,心中无块垒,茶汤淡到无色,淡中真味如水上荡漾的涟漪;心中有事,茶可以浓烈些,那样可以中和心底的毒。

 

  不管生活多么百味杂陈,有一间茶室可以坐下来,像个隐士那样暂时做个局外人,让茶香浮动作为生命的底色,无疑是幸运的。

 

  一枚叶子在经过火的烘焙之后,它的生命就是一场涅槃,在茶盏里复又获得了重生。据说每一片嫩芽从树枝上被采下来的时候,因采摘的手法不同,它们的味都会发生变化,只有那些能与茶相应的心灵能够品出其中的玄妙。

 

  茶是等待被品饮的,正如空谷里的幽兰,茶一定喜欢遇见知音。像林和靖在梅花下与鹤为伴,陶渊明在淡蓝的山影下悠然采菊,或者周茂叔在小舟独眠,期望能潜入水中莲花的梦,那样的心灵才配得上与茶的灵魂相逢。

 

  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长安城南,一个落魄的书生在春天的原野上游荡。在落英飞舞的桃花林深处,他敲开一扇柴门,想讨杯茶。茅屋中住着一位妙龄女子,他喝了她递过来的茶。又一年书生站在柴门外,茅屋里的人已不知去向,这位书生在墙上题了一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http://s6/middle/5d76189bt966a0324c0f5&690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TITLE="问茶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

 茶客遇知音

 

  虽然每个人的一生中可以有很多杯茶,但每一杯都不同。在春天喝茶的时候或许会有人和我一样在想,不知道那个叫崔护的书生后来有没有再遇见那位桃花树下给他递茶的女子。如果那一世没有再遇见,或许他们会在来生再以一杯茶来邂逅。

 

  在全世界,东方民族尤爱喝茶,无论如何我都相信所有人对茶都不会有敌意,在一杯茶面前表情无法不变得柔和、惬意。在中国的南方,人们习惯吃早茶,晚上则是晚茶,所有人都在喝茶,不管它们喝茶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茶杯总是很包容。花茶、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

 

  在中国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已经变成了日常生活中最基础的元素。传统的中国女人要具备的最基本素养就是要懂得烹茶和礼仪,其次才是能烹制美食。茶中的礼仪是其它事物承载不起的,也只有与茶联系起来才能体现一个女子的涵养和优雅。

 

  在中国,即使清贫的家庭待客之礼也是先斟一杯茶,不管那个茶叶是多么廉价粗鄙或者价值连城,那都是一杯人情。
 

  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的时候,茶香从终南山南麓向长江流域漫延。最初茶与禅发生关系是因为茶具有提神明目的特质。僧人们为了对治打坐时的困意,找到了茶来解乏。禅则是一种于南天中看北斗的艺术,想要获得真相必须融会贯通事物的两极,以及彼此之间的对立。如果没有心灵的关照,事物是没有真实性可言的。佛家看到人生的终极是苦,就像茶叶刚入口的时候,真正的智慧是在琐碎的生活中获得。就像莲花和佛法的对应一样,似乎为了让禅在生活中有更细微展现,茶被和禅联系在一起。

 

  茶中所蕴涵的万物和谐共存的关系也在演绎着道,并非需要通过万物来展现,而是万物本来就有道蕴涵在其中。继两位道家人物神农氏和关尹子之后,唐朝时茶的又一个知音出现了,他就是陆羽。茶圣陆羽在他有关茶的圣经里写到:“茶叶展开的感觉像云雾出谷,反射的光线像清风拂过湖面,并且要像疏雨刚过的田野,有湿有软。”在他的眼里世界也许就是一个茶园。直至今日,从来没有哪一部关于茶的圣典像《茶经》那样,一千多年来获得全世界的热烈回应。在唐人之后,关于茶的优秀的饮者还有很多。宋朝的皇帝们以身示范,对茶投入了更大热情。苏东坡曾经称赞茶所蕴涵的美德,就像有德的君子那样纯洁无暇。

 

  与唐人的洒脱飘逸不同,宋朝的饮者改变了之前煎茶的饮法,它们创新出了无以复加的程序来点茶。

 

http://s14/middle/5d76189bt966a052f92cd&690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TITLE="问茶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

 草堂如画

 

  十三世纪,当中原大地上的人们还在醉心于云雾蒸腾的茶杯时,蒙古的铁蹄突然而至,他们不仅踢翻了茶盏,还几乎掳走了宋朝的皇帝。那些被早期的宋朝统治者卸走了腰中宝剑和尚武精神的士大夫、文官、宫女、太监和平民们丢下茶具,在崖山与来自草原的蒙古军队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宋朝的最后一名将领带着8岁的皇帝投海殉难。

 

  茶虽然温和如玉,但却不乏气节。它让我们在低头一啜的刹那获得了对生命更深的经验。就像对死的完美追求是对生命的另一种尊重一样,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将死亡当成是回故乡。

 

  懂得茶的民族是真正理解生命的,懂得了茶也就懂得了水,它们的力量虽然含蓄幽雅,但却有惊人的力量。中国人对生和死的优美演绎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文化和茶道,日本著名的茶人千利休用他的死升华了茶的境界。

 

  作为道家真正意义上的继承者,佛教禅宗的南宗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形成了一套繁复的饮茶仪式,这些禅宗的仪式最终于十五世纪飘洋过海发展成日本的茶道。而在宋朝灭亡两个世纪之后,明朝人比起浪漫的唐人对于茶道显然就陌生了很多。没有太多人对茶杯里的事物抱有更大兴趣,更多的时候,茶被染上了浓重的实用色彩。但是,从茶杯里飘逸出来的淡淡清香还是会让人一瞬间变得纯洁和童真。

 

荷锄煮梅花

 

  据说唐朝的时候,玄奘法师去西天取经,在终南山下的少陵塬边停留过,那里有一股山泉。在翻译完从西域带回来的经典之后,他在那里结束了一生的旅行。他和他两位杰出的弟子圆测和窥机大师的舍利塔都屹立在那里。


http://s10/middle/5d76189bt9668c0d5e849&690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TITLE="问茶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

北京禅村

 

  唐朝的时候那里就是长安八大古刹之首的兴教寺,许多年前心一居士在那里放下行囊,夜晚他会对着终南山上的明月和玄奘大师的灵塔净手焚香,煮一杯茶,展开宣纸抄写玄奘大师翻译的那部很多国度都在诵持抄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从古长安的现代版西安出发,奔驰半个小时就能看见终南山水墨一样淡淡的山影,兴教寺在一片柏树的波涛里。我们错过了冬天,雪天的时候心一居士会点上红泥小火炉煮从终南山上汲来的泉水瀹茗读书。

 

  坐在宣纸和墨的清香里,我和心一居士的茶话像春天的小雨一样稀淅稀淅开始漫延。

 

  张剑峰:茶大俗大雅。我们看到的是茶之道,但也是水之道。茶之道、水之道,在这之后更重要的是心。

 

  心一居士:古人说,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这几年我跟一位终南山里的隐士修习茶道。我的车后面时常放着个水桶,去终南山各个峪口,都会带各个峪口里不同的水。品水,需要心静,一般人心比较粗,他觉得水没有味道,真正把心静下来,可以品出水的味道的,那就需要你的心比水还要静。人们常说:心如止水,就是形容心达到静止状态。品水等于是在观心。心里面烦恼和妄想多肯定品不出来。但是一旦要是静下来、放下来,就能品鉴出水的不同味道。所以在形容一个人忧愁心事烦重时,就会用“食不知味”这个词,其实,品水就是在鉴心。陆羽《茶经》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大体来说终南山的水皆是好水,都是从深山里边经过渗化过滤流淌出来的。不但本质纯净无污染,同时还会夹杂着这条沟峪的气息。

 

http://s15/middle/5d76189bt96686088adfe&690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TITLE="问茶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

终南山大峪

 

  大峪的水宽、博,但是,大峪里面的水也会溶好多的杂质,跟这条沟的深长是相应的。库峪的水,清、雅、飘,很像道士出尘超脱的感觉,因为库峪相对来说污染还是少。石砭峪的水确实能够喝出后现代工业化的味道。前些年修终南山隧道,沟里边的气息也比较杂,上游还可以,下游到水库附近几乎不能喝。沣峪的水现在不能取用了,由于沣峪交通便利,沿途开发度假山庄太多,流出丰峪口的水已经严重污染了。现在水质较好的就算观音禅寺的水,因为它从深山岩层流出,而且泉上又有千年银杏树的庇荫,水源比较深,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观音禅寺的水汲来泡茶相当不错。

 

  我去年在兴教寺不远处终南山小峪口的清禅寺村发现了一眼上好活泉,水性软,甘洌、清澈。当地村民说,这眼泉水从小峪深山出来,常年流淌,遇旱不减,逢涝不增,小孩大人生饮不会拉肚子,他们祖祖辈辈饮用至今。目前来说,这个水是我发现终南山长安境内最好的水,甚至比观音禅寺的水更易发茶。现在我每周都会去清禅寺打水,汲回来的水在紫砂缸里用竹炭进行沉淀、净化,然后经过一天一夜,再打到壶里烧开来冲茶。

 

  我这样取水算是简单的了,隐居在山里的如荠居士就更讲究了,他要采“鸡鸣水”,就是鸡打鸣的时候去采汲的泉水,而且采回来以后,放到一个瓦瓮里边用草帘子盖着储存起来,静置几个时辰才烹煮瀹茗。

 

  我泡茶也七八年了,要说对茶道的感悟,我个人认为,客人坐在茶池盏畔的时候,其实茶道已经进行一多半了,茶人真正的用心在于茶事前的准备。比如说,你昨天打电话说今天要来,我最起码要把我的茶室收拾得干净,然后将今天要用的茶杯、茶品和水都提前备好,茶席的位置以及摆放都要心中有数,还有插花和香炉都要提前预备妥当。真正坐到茶席前的时候,那些程序已经结束了。客人落座时在开泡前就要能感受到清、净、雅的气氛,这些都是要提前做的工作。如果客人仓促而来,茶室也没打扫,肯定品茶的效果也不会好。如果要说茶道的话,我个人感觉在茶事中一切为客人着想,一切为大众服务,心越细越好。

 

  看着窗外的终南山,我的眼光迷离起来,嘴里发出啧啧的响声。

 

http://s14/middle/5d76189bt9668babb36fd&690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TITLE="问茶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

北京禅村茶席

 

  心一居士:去年跟南山如荠居士去福鼎参加世界禅茶文化论坛,听到一个茶人说:“茶性淫”,心中疑惑,不解其意。后来我就问他,“为啥茶性淫?”他说,“这个茶呀,非常容易沾染杂气,容易受外面环境的影响,比如说,你包装过程当中,跟其它的东西放在一块儿,很容易沾染其它物品的味道”。

 

  我听后,就在思索,茶性淫,那就说明茶是无自性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诸法因缘生,万法无一定之自性,无自性就是空性。既然一切法无自性,就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了,也就无我法二执了。我感觉茶之所以能跟佛道联系起来,称作“禅茶一味”,或许就跟茶这种本性有关系。不同的器皿盛出来的茶汤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水温泡出来的茶口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心情下,品出来的茶味也不一样。茶因器显,心借物传。茶无自性就是说茶是空性,它随一切因缘条件变化而显现不同的品性。

 

  我感觉,如果要说茶与道的关系,可能首先要感悟的是茶本身具有无自性的体性。茶就像一面镜子,以什么因缘条件聚合,就显示出什么姿态,什么汤色,什么香气,什么味道,而且无有恒常不变,同样一罐茶,会喝出千般滋味,也难怪茶人把茶会雅集称作“一期一会”,似乎就是暗合“缘起性空”的佛理。后来我还作了一首打油诗来说明我的感悟:“禅离万相本无住,茶蕴百味因境生。若问禅茶何一味,应先无我再举盅”。

 

http://s15/middle/5d76189bt966a27be84fe&690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TITLE="问茶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

西安大兴国禅寺茶庵

 

  在我的茶室,好茶都要用不同的茶叶罐储藏,而且茶叶罐还不能换着使用,因为一种茶叶长时间地在一个罐子里面储存,这个茶叶罐已经累集了这种茶的气息,你要储放其它茶品,很容易就串味儿了,一种茶就一个罐子,保持茶品的本色。

 

  我想要在茶中悟道,或许参究的正是茶的这种无自性,它的不执着,它的随缘显形,遇境出味吧。

 

  今天招待你的是从普洱老茶树采摘的叶芽,它没有经过揉捻、压饼,成品就是散茶叶,非常天然,包茶叶的纸也很讲究,是手工纸,打开就有一股清香。

 

  张剑峰:一天,在一位道长那里喝茶,他喝茶的时候任何人可以加入,来者不迎,去者不送,自在。

 

  心一居士:我跟随学习的那位隐士喝茶的时候会对每次泡茶经过做个记录,那种细腻,那种对物象的观照令我非常敬佩。在他的“冷香斋”喝茶要换衣服,换袜子,对茶表现出无比的尊重。茶席前要焚香,进入茶室要止语,整个的冲泡、品饮都是在无声中进行的。他的茶室很少接待外人,他比较欣赏日本千利休的草庵茶,前几年还在山里搭建了几处草庵,周末便会去山里的茅蓬品茶读书弹琴。他说千利休的茶道就是佛教的修行精神。想去那位隐士那里喝茶我可以帮你约,那位隐士就是南山如荠。


http://s14/middle/5d76189bt966a2c9860fd&690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TITLE="问茶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庵亭茶席

 

在漫长的七天的等待之后我终于获得了进入南山如荠先生茶室的机会。

 

南山吟颂

 

  在繁华的都市里,距离终南山很遥远的楼群里,我付出了呼吸汽车尾气的代价,终于找到心一居士说的那位隐士的冷香斋。


http://s3/middle/5d76189bt966861d04592&690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TITLE="问茶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

斋主马嘉善居士

 

  冷香斋门口放着几块石头,我一眼就认出它们是终南山里的。斋主很瘦,比我想象的要清新,我读过他写的煎茶的文字想象他很苍老。房子的过道上挂着板和钟,这个并不大的茶室很难想象它如何能成为一伙茶人的家。当斋主煎茶的时候我想一定会敲起那些钟,那些喜欢茶的人或许会像武林高人一样,从汽车的鸣笛里清晰地找到这里的钟鸣声,那些山里神仙听到了也许会来赴茶会。

 

  屋子的墙上有挂着我喜欢的斗笠,和拂尘。脱下鞋子我们刚坐上塌,窗外进来一丝清风,似乎在等待高士抚琴,喝茶的人都安静了下来,壶里水沙沙的像毛笔经过宣纸,像细雨在树林和屋顶上溅起的烟尘,像风在松林间经过。

 

  在我和主人之间有一块竹板,我正想拿开它坐过去,旁边有人压住了它。我一脸疑惑。主人说这个是结界,它在提醒宾主之间的位置,所有的事物就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这个也是礼仪的根本。真正要做好一个茶人,先要学会做一个茶客。

 

  我品味着冷香斋这个名字向主人请教,他说一般人喝完茶就走,没有留意杯底的那一丝冷香。

 

  第一盏茶供佛之后开汤了,主人用木勺敲击汤碗,有枯木的声音,有引磬的声音。茶室里的所有器物都很实用,主人说美是都从生活中长出来的,这个茶室里没有多余的东西,每一件都要有用,但也要优美。

 

  主人斟茶的时候神态认真,端身正坐,动作犹如侠客浑然一体,旁边有人说这是冷香斋里的标准动作,身口意合一,茶杯在手中如捧莲花,内心充溢着喜悦。

 

http://s4/middle/5d76189bt966863e172c3&690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TITLE="问茶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

 

  茶是天台云雾,水是前一天主人已经注好的。当我对手中青绿的莲花形状的几乎透明的茶杯看得发呆的时候,茶室中只有咕噜咕噜喝茶的声音,水在口中鼓荡像鱼吹泡泡的声音,还有茶通过喉咙吐气的声音。这是茶室里独有的音乐。

 

  主人说茶桌上的文化现在都被慢慢遗忘了,古代的时候我们是不会单独拿一个杯子给人上茶的,茶杯被放在一个盘子里捧上来,一盘茶具本身就是一个局,在一个局里求活。我们能不能将中国文化“盘”活?

 

  古代的时候我们的文化精微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古人讲三代为官方才懂得喝茶吃饭。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就像富家子弟舍家逃走去打工,有一天随便一翻从家里带来的衣物,里面竟然有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

 

  茶是个媒介,有人将它贩卖然后将茶毁了。自古佳茗如佳人,茶不能亵渎。有人用文化来包装茶,最终却是为了卖银子。冷香斋主煮茶二十余载只喝茶、买茶,不卖茶,二十年来只买茶口袋里的钱没见少,那些卖茶的人口袋里的钱也没见多。茶是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内心的真实品性。

 

  茶人要耐得住寂寞。茶人的操守,不要看他怎么说而是看他如何做。所谓茶室,只要不漏雨就可以了,我们已经很满足了。食可以果腹,又有这么好的器具——当然器具是给大家用的。

 

  茶是柔弱的,但南唐、南宋、满清入关,每一次外夷入侵的时候,南方温和的人放下茶碗,愤起反抗。茶里不仅有了明朗疏静,也有了辽阔悲壮。

 

http://s5/middle/5d76189bt75710c42c8f4&690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TITLE="问茶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
乌金釉水丞


  日本的茶道精神可以用一个字来表示:诧。这个字的意思是孤寂或者清寂。这也是日本那个岛国的风格。他们将茶的精神上升到了死亡的美,所有的事物都笼罩了这样一层气质。千利休在主持完最后一次茶会,他的弟子对他说,师父你也不用说话,你只要点头就可以。那时候他的王,那个曾经作为他弟子的丰臣秀吉其实并不想真正杀他。最后秀吉赐他以武士的形式自杀。

 

  中国古代,在放下茶杯的时候,更有这样对于死亡的审美和尊重。你看那田横,你看春秋战国那个时代的人——我们的古人很喜欢提狐狸,因为狐狸有个美德,它即使死了头也向着自己的故乡。

 

http://s10/middle/5d76189bt966a5915f499&690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TITLE="问茶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
白头翁

 

  清、合、空、真,是冷香斋主对茶的精神的理解,这个最后回顾到真。空代表佛家的思想,恭敬,清净、平和、无为。茶是一种媒介,它体现中国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对茶的觉悟就是茶道。

 

  冷香斋主对跟他学茶的人有个要求就是都要背古诗。真想做个茶人,对诗不懂,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都不行。

 

  喝茶,茶味在有无之间获得。想喝出来个味道却没有味道,在你放松的那一瞬间味就来了,但是那种味道无法表达出来。

 

  在几壶茶喝完之后,冷香斋主拿出最近写的一首诗吟诵起来:

 

世说读罢尚唏嘘,

逸少笼鹅仲宣驴。

中散琴匣惊冢鬼,

步兵酒瓮覆斑狐。

秋月还来相问讯,

熏炉茗碗坐如如。

 

  读完诗的冷香斋主坐在那里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说曾经仲宣喜欢驴叫,他死后建文帝带了一帮群臣到他坟前祭祀,皇帝说:“仲宣喜欢驴叫,大家每人学一声驴叫来为他送行”。仲宣是幸运的。晋朝的嵇中散夜里喜欢读书,一夜灯突然被风吹灭,来客是鬼,他乘着风来,走的时候弹了一曲琴又乘着风走了,他们是彼此的知音。

 

  说完他笑起来,看着发呆的心一居士说:“你八年稳坐蒲团写《心经》不断,与你一起的那些人都去做生意了,我看着你,看你能写到什么时候,哈哈……”

 

  走出冷香斋,我计划着即使走两天的山路,也要到南山如荠在终南山深处的那个千竹庵去,只为了那一杯倒影着明月的茶。

 

http://s12/middle/5d76189bt966a7b46426b&690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TITLE="问茶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

乌金釉茶叶

 

独峰无语

 

  如果你带着几卷书,背着行囊在终南山的群山中走累的时候,山谷中升起袅袅的炊烟,那一定是隐士在煮茶了。推开柴门山人会递来一杯茶,你可以在那里看这些人端着茶在那里没完没了的唠叨……

 

  张剑峰:你在这里住山还是喝茶?

 

  南山散人:你看我现在干嘛?为什么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呢?我真的在喝茶吗?或者说我准备喝吗?其实,这些都是你们主观的看法,你们认为我在喝茶。大部分人都喜欢按自己的想法给别人的言行下定义,这个人在干什么,那个人在干什么。事实是这样吗?大家看到的都是现象,世俗的现象。我们真的是在喝茶吗?我们看到的茶就是茶?看到的喝就是喝?谁在喝?重要的是你带着什么样的心境去投入。

 

  张剑峰:茶是个药引子。茶艺太繁复。我们喝茶,喝的是茶,也是当下。

 

  南山散人:哪个人不在当下,就算你心想的是过去,是未来,但事实是你就在当下。不管你承认与否,当下一直在继续。当然,这只是我们所谓的当下。我们往往把所谓的当下概括为现在。什么是当下?你眼睛看到的都是当下。其实无所谓茶里边,也无所谓茶外边。茶里边,茶外边,自信,他信,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心境坦然,清清静静,外就外呗,内就内呗,不内不外,不都挺好的嘛!

 

  有人问我喝茶吗?我说我喝的是开水。问我喝开水吗?我说我在喝酒。问我喝酒吗?我说我在喝琼浆玉液。到底在喝什么?同样的茶,喝出来的味道是千差万别的。一样的人生,也是千姿百态的。茶,只是个名相而已。我们都喜欢在这个名相上玩。有句俗语说得好,酒不醉人人自醉!喝茶,喝的只是你的心境。心境坦然了,还在乎喝什么呢?谁在喝呢?

 

http://s9/middle/5d76189bt9669f83a6ca8&690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TITLE="问茶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
乌金釉花器

 

  张剑峰:茶本来是片树叶子。

 

  南山散人:执著和不执著有什么两样呢?不执著本身就是执著,执著还是执著,都是一种状态嘛!就像我们平时玩的时候,玩得过火,玩得不急,或者玩得适中,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是玩家的话,怎么玩皆是自在的。不急有不急的好,过有过的好,恰到好处有恰到好处的妙。你说哪个高,哪个低啊?东南西北,上下左右,随便你怎么玩都行!喝茶也是同样的道理,大碗喝,小碗喝,你怎么喝都行啊!一片树叶,也许是一片心情,一片蓝天,一片乌云,这都有可能,因人而异。心情不好的时候喝茶,怎么喝心情都不好!心情好的时候喝茶,怎么喝都心情好。这和茶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同样,我们整日空喊着要放下,放下这,放下那,放下名,放下利,结果你放下什么了?你心情好不好,和你的放下有什么关系呢?和你喝的是什么,有什么关系呢?和你怎么喝,又有什么关系呢?你要放下什么,有什么是你的,你能放下什么?

(未完待续)

 

http://s11/middle/5d76189bt966877e745fa&690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TITLE="问茶  /文 张剑峰  《问道》主编" />

 

北京问道堂图片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