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1 司晨雄鸡
用牛刀杀鸡
牛筋(撰文/摄影)
常常听到“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句话。在斐济这段时间,对这句话的体会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来班卡岛已有四五天了,每天三顿都是西餐,餐桌上的菜肴不可谓不丰盛,桌上牛肉、鸡块、鱼块,一样不缺。然中华饮食文化与西方饮食大相径庭,习惯了中餐的老牛和部分潜水队员望着西式美味难以下咽,宁愿就着自己带来的榨菜或用酱油拌着饭吃。
食在广州。想想广州的美味佳肴就让人垂涎。这个时候,咸菜,萝卜干,白粥,是多么美味啊,如果能有一顿家乡的鸡汤,那简直是天上人间了。每逢餐桌倍思乡!
我们潜水队员相约到酒店附近的村里,看能不能够买到一些海鲜或者是本地鸡,自己来弄一顿中餐犒劳犒劳自己。
我要到村办小学去看看,他们先走了。
当我折返来到村子时,村子里已沸腾开了。大人小孩正拿着木棍、竹竿,围着地面的鸡前追后堵呢。村民的鸡都放养在野地里,没人喂养,由它们自生自灭。这下子弄得村子里鸡飞狗跳,犹如鬼子进村。倒腾了一个多小时,村民终于抓到了四只鸡。
杀鸡了!我们在村民家里,点起灶台,烧起了火。
主人给我们杀鸡用的刀是一把普通的水果刀,又小又钝。总算把鸡喉咙割破、放了血。可是要把鸡斩成小块,小刀不管用。我们跟主人要一把大一点的菜刀,谁知找了半天也没有。只好到外面找了一把砍椰子用的砍柴刀,形状倒像一把杀牛刀。
杀牛刀,够猛的了。用力猛剁下去,骨头碎了,可筋和皮仍连着,刀刃不够锋利!村里人不吃地里的鸡,都买现成的冻鸡块,这些鸡都成“爷爷”“奶奶”鸡了,难怪皮筋这么韧。旁边的男主人看了,忍不住上来帮忙剁几下,谁知砧板剁得“霹雳啪啦”响,仍是徒劳。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连剁带锯,才把鸡切成小块。
俗话说“杀鸡焉用牛刀”,此时此地,我们不得不打破常规,用牛刀来杀鸡!

P2 沿着崎岖的小道寻找附近的村落,来到村口,遇到两个刚放学的女生。右图:在路上遇到两个村民,向他们问了路。

P3 终于来到了这个村,一排砖瓦房出现在眼帘.

P4 来到村子里,一片开阔地里挂满了万国旗。

P5 在这么穷乡僻壤里,感受到中国元素的影响——床单上印着“功夫”和“熊猫”

P6
村子里这户人家祖孙仨刚好在家。

P7 老人热情跟我打招呼:“不拉!”(你好!)

P8
这两个小孩看上去也就是两三岁,你端着相机对着她的时候,她都会做出一些鬼脸。
P9
下面稍大一些的那就更不用说了,就像小精灵一样。
P10
不摆POSE的都不是斐济小孩了。
P11
左边那个是不是奥巴马的亲戚?

P12
不用你说,他们天生下来个个都会摆个POSE。
右图这个如果不是看她胸脯,你真的很难看出是男还是女。

P13
还记得图右这小孩吗?这小孩特活跃,上一篇提到这小男孩喜欢问这问那,光问我的名字就问了五次。
P14
这一户人家只有这个小孩在家,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似乎在等待着家人买好吃的东西回来。
P15
这小女孩也不怕生,直盯着我看。
P16
“好困哦!”这村民打了个哈欠。
P17
这年轻小伙刚从外面回到家,这一带的村民条件还算不错,都是水泥砖墙屋,地面铺着塑料地板,还有冰箱。班卡岛离大岛较近,所以村民经济条件也好些,比我上次在塔瓦尼岛见到的村民条件好多了。 
P18
这村里面还有个桌球室,有些村民在这里打桌球娱乐。
P19
红色的房子是一座教堂。

P20
离上面教堂一百多米又有另一个教堂。神父很热情地跟我介绍说这个村子就有三个教堂,还有一个在更远一些,区区一个小村子,几十户人家,就有几个教堂。神父说村民都是基督教徒,每个星期天都要做礼拜。掐指一算,几十户人,算起男女老幼,也有百来两百口人了。
P21
村民养的家犬

P22
村子里面的鸡都是放养的, 我们向他们买鸡,村民们就在空地里抓鸡给我们。
P23 为了抓四只鸡,全村人都动员起来围追堵截,整整折腾了一个小时才把四只鸡抓齐。

P24
咱们中国人都喜欢吃内脏,鸡肾,鸡肠,鸡血都是美味。可是他们看到我们要吃这些东西,惊讶的说不出话来。在斐济人眼里,这些东西这么恶心,怎么能吃?简直是匪夷所思。
P25 开始用一把水果刀杀鸡(旁边一把就是)。后来换了砍柴刀,但刀太钝了,骨肉都敲碎了,筋皮仍切不断。我们都戏谑“这下子真是杀鸡用牛刀了。”
P26
这男主人不得不亲自披挂上阵,拼命挥舞着柴刀,剁得砧板当当响,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P27 太阳慢慢没入大海中,夜幕降临了。

P28 孤舟摇曳
P29
我们的潜水队员正在等待着难得的“百鸡宴”
P30
斐济人遇到客人来或者喜庆的节日,都喜欢喝一种像麻药一样的汤水。主人家热情邀请我们来喝,但我们还是喝不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