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王府,大都建在天安门到地安门之间,顾名思义,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他们住中间。当时经多方考察,北京棋艺研究社(以下简称北京棋社)的地址就选定了位处北海公园后门的前海南沿三号。
这座宅邸原先的主人是张之洞,清朝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中兴名将。张之洞后半生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俸禄基本上都买了古董字画,因此没多少积蓄,只是在前海南沿一带修了他在北京唯一的一座宅邸。
这个院落东西长有 300米,南北宽150米余,与北京其它的王府相比,这个面积不算什么,但比四合院要大多了,占据了差不多半条街。现在这里又是荷花市场,又是后海酒吧,但在清末,这里没有什么游客,而且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国力大衰,前海、后海长久失修,堤不像堤,岸不成岸,所以这座宅邸的正门开在了地安门白米斜街,而不在现在是灯红酒绿的前海南沿。
等北京棋社搬进去的时候,园中的二层木质小楼依旧傲然挺立,雕梁画栋、朱门倚户仍然有当年的风采。在张之洞鼎盛时期,这座院落还兼有后花园的功能。可往后,小楼的二层变成了陈列张家祖上灵位的祠堂,下层则是张家后人居住。
以木楼为界,院子分成前、后院。前院有翠竹、松柏、丁香、银杏,夏天的时候遮云蔽日、香气萦绕。另外,还有千奇百怪的太湖石构筑的假山,在过去,家里有钱没钱是看石头,这石头从太湖运过来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实质是拿银子堆出来的。假山边缘还有一座精巧的藤萝架,坐在底下下盘棋,那份惬意,神仙不换。后院同样是绿树成荫,有海棠、梨、核桃等果树为主,即可赏心悦目,又可大快朵颐,足见主人拥有的生活情趣。院子的后门就是什刹海,每当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映照在湖面,涟漪皱起,如丝般华润,加之岸边柳叶低垂,随风摇曳。这么多年过去,美景如面,沁人心脾。
北京棋社成立于1952年,占了一层的5间房,其中两间是对外营业,实行会员制,大致每人每月交1元钱,随便下,茶水小吃则单算。棋社安排教员,给初级者讲解,有问有答,乐在棋中。对一些有希望的小孩,棋社则免费培养,分文不取。棋社延长了老一辈的棋手的围棋之路,同时培养了像与我同辈的,常振明、谭炎午、吴玉林、程晓流等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还有几位专做业余普及方面,也卓有成效,像翟燕生、韩念文,刘月茹等。
起初我的师父“小过老”和师娘就住在门房,非常小的一间屋子,过去给佣人住的,大概放一张单人床,撑死加个写字台。我爸爸送我去棋社学棋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和“小过老”一商量,全都搬到我家里住。我家当时住南池子,家中30来米的房子有4间,我爸爸腾出了一间给了“小过老”住。我当然很高兴,放了学,经常去“小过老”那屋。不过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像卫生间,洗澡什么的。小过老在我家大概住了两年。当时的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是我家的常客,他了解情况之后,经多方努力,在光明楼给了“小过老”一个一居室,“小过老”到50来岁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如今,这座院子早已挤满了住户,由于临近后海,这个地方属于文物保护地段,因此这个大院现在还在,今后可能还会存在下去。能占这个地方很波折,当时属于“敌伪财产”,是被封存的,有空再说,张家老宅启封的前前后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