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度假海南(卅一)----瀛海光辉苏公祠

(2011-12-23 09:08:35)
标签:

五公祠

三清宫

苏公祠

海南省委

历史

旅游

人文

杂谈

分类: 旅痕散记

度假海南(卅一)----瀛海光辉苏公祠

    http://img3.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20/0134594598730A01FF8080813457BC35.jpg

 

虔诚的瞻仰了海瑞故居之后,沿红城湖路漫步走去。在北胜街与红城湖路交叉口路口,有座琼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皇三清宫和陈公庙。

 

http://img1.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4/01343CE0FAF62F31FF8080813438CDB0.jpg

 

玉皇三清宫前身是天庆观,亦称玉皇庙。原址在五公祠对面,位于府城北胜村。由于时光变迁,该宫已遭到损坏,仅存三尊大型三清石雕像。

 

http://img0.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4/01343CE0F7662F2FFF8080813438CDB0.jpg

 

雕像每尊高2.1米,约重3吨,是海南少有的大型石雕艺术珍品。为了保护好历史的文化遗迹,当地村民于20045月重建了三清宫。

 

http://img1.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4/01343CE102192F33FF8080813438CDB0.jpg

 

继续前行不远,是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海南省委党校是海南培训轮训党的领导干部、中高级公务员、民主党派干部和无党派人士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展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以及为海南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服务的重要部门。

 

http://img2.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20/013459459CAD0A03FF8080813457BC35.jpg

 

步行约十几分钟后,终于来到了海口市海府路南端与琼山市接壤处的五公祠。五公祠是山人来海口最想参观的古迹之一,何况门票仅为20元而已。

 

http://img0.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4/01343CE0FE5C2F32FF8080813438CDB0.jpg

 

五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是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

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被贬来琼,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留存遗迹以来,宋、元、明、清及民国历朝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修古迹,习惯上把这组古迹群称之为五公祠

 

http://img3.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C5088B13B5FF8080813452A68C.jpg

 

五公祠包括海南第一楼、学圃堂、观稼堂、西斋(五公精舍)、东斋、苏公祠、两伏波祠、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浮粟泉和琼园。

 

http://img1.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20/0134594706D10A1FFF8080813457BC35.jpg

 

五公祠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2001625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img1.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7211021180FF8080813452A68C.jpg

 

五公祠近千年的历史,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是全面了解海南历史、政治、文化发展的名胜古迹

 

http://img2.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20/01345945909509FFFF8080813457BC35.jpg

 

这里楼阁参差,疏密相间:亭廊宛转,错落有致:叠石假山,丘壑分明;泉井湖水,浣羡渺弥:树木花卉,沧古洒洒,素有琼台胜境瀛海人文海南第一名胜之誉。

 

http://img2.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5F032A1096FF8080813452A68C.jpg

 

买好票后进入大门是一个斜坡,通过验票口不远,路边有一口名曰济泉古井,与浮粟泉和金栗泉并称三泉。

 

http://img3.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5EFF6B1095FF8080813452A68C.jpg

 

民国四年1915),雷琼道台朱为潮重修五公祠时偶得此泉,因所在位置与苏东坡指凿的浮粟泉天然相对,故名济泉,取淄渑相济之意

 

http://img2.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6BE3091126FF8080813452A68C.jpg

 

济泉的围墙壁上有一幅嵌名联句,济美逢盛世,泉清缘佳境。落款为戊寅之秋重修题记,平仄不符,书法欠佳,着实有碍观瞻也。

 

http://img2.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6BEAC21128FF8080813452A68C.jpg

 

五公祠素有琼台胜境瀛海人文海南第一名胜之誉,是海口市人文旅游的第一胜地。

 

http://img3.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6ED0541144FF8080813452A68C.jpg

 

五公祠自1915年雷琼道台朱为潮重修后,海南解放后的1954年、1973年、1992年又三次维修,使其面貌焕然一新。

 

http://img0.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6ECC7B1143FF8080813452A68C.jpg

 

1994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来此参观后即兴挥毫:五公英烈气,千古海南潮。大红墙上妙联劲书的十个大字为五公祠增色生辉。

 

http://img1.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D6D2811476FF8080813452A68C.jpg

 

五公祠的正门额曰苏公祠,两边为海口博物馆馆长邱达民撰联,当代国画大师关山月手书楹联:忠良胜迹存正气,瀛海光辉启文明。

苏公祠原为金粟庵,是为纪念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而建。

 

http://img3.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D6D6441477FF8080813452A68C.jpg

 

苏东坡被贬来琼北返后,海南学子经常在他曾借寓过的金粟庵饮酒赋诗,进行学术交流,怀念这位一代文宗,久之便把该处题名为东坡读书处。元代在此基础上开设东坡书院,大书法家赵孟頫为之题匾。书院几经变迁,至明初毁废,但遗迹尚存。

 

http://img3.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6BEE9E112AFF8080813452A68C.jpg

 

明万历45年(1617年)琼州副使戴禧在原址重建祠堂,并改书院为苏公祠 同时,也崇祀苏轼之子苏过,故亦称二苏祠。

清顺治、乾隆年间又对该祠进行重修,光绪15年(1889年),朱采在修建海南第一楼时对苏公祠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并增建山门等建筑。现在的苏公祠基本上是光绪年间建修的规模。

 

http://img1.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CDEAC51435FF8080813452A68C.jpg

 

苏公祠的正门是一个九级石阶的山门,石阶旁草坪碧绿,塔柏挺秀,酒瓶椰前排列着三尊小型石雕,系明代修建苏公祠时的原物。

 

http://img1.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CDE32C1433FF8080813452A68C.jpg

 

踏上石阶走过山门正中便是苏公祠大堂,堂前迎面的是两株古老的鸡蛋花树,树的主干已经枯朽,而侧生的枝条上繁茂的叶子正苍翠欲滴,交错成荫,整个祠堂被这古树渲染出一种浓厚的历史沧桑感。

 

 

http://img3.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21/01345E99F4B60DBCFF808081345CE10B.jpg

 

苏公祠祠堂正中央神龛中供奉三个简单的牌位苏东坡居中,两边分别是其子苏过曾经师从苏东坡的姜唐佐

 

http://img2.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721BD31183FF8080813452A68C.jpg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公被贬来海南时,携带幼子苏过路过此地,曾借寓当时的金粟庵十多天。谪居儋州三年后,遇赦北返时又路过在此小住几天。

 

http://img0.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D6D9DE1478FF8080813452A68C.jpg

 

大厅圆柱上挂着悬挂民国四年(1915年)由朱为潮重修祠堂时撰联,现代著名书法家麦华三重书 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楹联。麦华三先生的书法沉雄老迈,气势磅礴,正可配苏轼无人可比的大气。

 

http://img3.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D6DD981479FF8080813452A68C.jpg

 

大厅正中立有一尊苏轼头戴斗笠,脚踏草手持折扇的塑像。

三面墙壁上彩绘的是苏东坡在琼州讲学明道的巨幅壁画从画中可看出苏轼贬琼后为当地老百姓做出的巨大贡献

http://img3.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F4C1A815EDFF8080813452A68C.jpg

 

苏东坡一生先后三次遭贬。第一次是发落在黄州,第二次是贬到了岭南的惠州,最后一次是海南岛的儋州。

历史上的海南岛在很长一个时期一直是一个荒岛,地处边陲,孤悬海外,闭塞落后,相去京城几千里,“鸟飞犹用半年程”,实乃“天之崖、海之角”,因此中原人称之为“蛮荒瘴炎之地”,死囚流放之所。

 

http://img0.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6BE6E61127FF8080813452A68C.jpg

 

唐宋以来海南岛多为贬谪之地,因为被贬人士中,不乏名臣巨儒,所以很快就形成了一种“贬官文化”。在所有被贬海南的人士中,对海南的历史进程、风俗习惯影响最大、最有成就的无疑当推苏轼苏东坡。苏轼在海南的地位相当于孔子在中原。

 

http://img2.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E8ED1F1552FF8080813452A68C.jpg

 

今天在海南有两处纪念苏轼的胜地,一处是与五公祠相连的苏公祠,一处是位于儋州的东坡书院。苏公祠是东坡前往儋州及北归路过住宿的地方,东坡书院则是苏轼被贬儋州后的居住地。此外,儋州还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巷”、“东坡田”等多处地方。

 

http://img1.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CDE7471434FF8080813452A68C.jpg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广东惠州,心里不服,写了一首诗讥讽朝廷,结果再次被发配至海南岛昌化(今儋州中和镇)。在来海南的途中苏轼写了一首诗给弟弟苏辙,诗的最后两句是:“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可见,苏轼当时到海南是抱着“生还无期”的心情的。

 

http://img1.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5EF8041093FF8080813452A68C.jpg

 

这从他写给朋友王敏仲的信也能看出:“某垂老投荒,无复生之望,贻与长子迈决,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试想让一个年已六十二岁的老人面对一个潮湿蒸郁,暗无天日,蛇蝎横行,人烟稀少之地,那该是何等的凄惨与悲凉?

 

http://img0.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E8F40F1555FF8080813452A68C.jpg

 

苏轼到达后,昌化军使张中知道苏轼是一代文豪,因此不敢怠慢,安排苏轼及幼子苏过“住官房,吃官粮”。后来湖南提举董必察访广西至雷州时,听说苏轼住在昌化官舍,遂谴使渡海,逐出官舍(苏轼当时是以琼州别驾的虚衔远谪儋州的)。张中也因此受到处分。从此苏轼便开始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悲惨生活。

 

http://img0.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E8F7B71557FF8080813452A68C.jpg

 

尽管面对厄运,苏轼却能随遇而安、超然物外,并与海南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黎族同胞在城南污池旁的桄榔林中为苏轼盖了一间草房,苏轼称其为“桄榔庵”。不仅如此当地百姓还为苏轼送来食物和粗布,供其饱肚御寒。每年腊月二十三是海南百姓的祭灶日,送灶神。他们在拜过神灵之后就把祭肉送给苏轼。正是因为有海南人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苏轼在海南才能过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http://img0.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E8E93F1551FF8080813452A68C.jpg

 

当年苏轼居儋耳,当地民众多取咸滩积水饮用,以致常年患病。为解除民众疾苦,苏轼亲自带领乡民挖了一口井,取水饮用,疾病便少了,此后,远近乡亲民纷纷学苏轼挖井取水,一时挖井成风,改变了当地乡民饮用塘水习惯。后来人们纪念他的功绩,便把那口井命名为“东坡井”。

 

http://img0.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5EFBB31094FF8080813452A68C.jpg

 

苏轼对海南风俗习惯的影响,最具特色的是对被贬地人民语言习惯的影响。苏轼在儋州,常接近劳苦大众,颇受爱戴。苏轼当时讲学用的语言是他的家长话——四川官话。

 

http://img2.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5142FAC17BEFF8080813452A68C.jpg

 

同时他还带动当地的塾师用四川官话讲学,虽然苏轼当时的四川官话不等于现在的普通话,但却为后来儋州人用普通话授课,推广普通话打下了基础。这种口音在当地乃至省内少数年长的读书人流传持久广泛。

 

http://img1.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F4C58615EEFF8080813452A68C.jpg


   
苏轼居儋州时对当地人的迷信,民族关系,生产劳动习俗等都曾做过积极的影响。通过他的倡导,身体力行而改变了当地人的陋习。

 

http://img2.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7218291182FF8080813452A68C.jpg

 

苏轼居儋州时,海南恶疾流行,而人民又缺少医药的知识,通常是通过迷信活动来治病。为改变当地人的这种陋习,苏轼对药物进行了研究,并为百姓开方治病,还曾专门向居住在广州城的王敏仲索来黑豆,制成辛凉解毒的中药淡豆鼓,为民治病,自此以后,当地百姓纷纷种黑豆,后人称为“东坡黑豆”。


    http://img3.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D11F20144CFF8080813452A68C.jpg

 

苏轼不仅改变了海南人的生活习惯,还积极地改进了海南人的生产劳动习惯。苏轼在其著名《劝和农六首》诗中,苦口婆心,竭诚劝说黎族同胞改变“不麦不稷”的状况,“改变朝射夜逐”这种单纯狩猎的劳动习惯,革除恶习,重视农耕,改进工具垦荒种植发展水稻生产,这样就会“其福永久”。

 

http://img3.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20/0134593FD78A09A7FF8080813457BC35.jpg

 

苏轼的这首《和劝农》诗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苏轼在海南,所进行的移风易欲活动,是取得一定成绩的。他北归过润州时,有人问他:“海南风土,情如何”?他回答:“风土极善,人情不恶”。

 

http://img1.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5073CE116EAFF8080813452A68C.jpg

 

苏轼在儋州开辟学府,自编讲义,自讲诗书,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的饱学之士。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中举人者姜唐佐,就是苏轼精心培养的得意弟子。苏轼获赦北归后,他的弟子连续不断的考上了功名,有宋一代,海南历史共出十二位进士,使“蛮荒之地”放射出文化人才的曙光。

 

http://img3.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20/01345945945A0A00FF8080813457BC35.jpg

 

史书指出苏轼后“十余年文学彬彬,木异由浙“科目自隋莫胜于进士,琼在四榜连破天荒”自昔,邵学之制,则始于庆历,详于谆熙有自来矣。人物之盛,有宋时有杨誉苏门者焉,有声驰甲科者焉,亦有文坛乡帮者焉。”

 

http://img1.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6BF29C112BFF8080813452A68C.jpg

 

后人评价苏文忠公之谛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胜实自公启之。苏轼作为海南文化的启蒙者对海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标琼海之先声”的启迪诱发的重大贡献,在海南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http://img2.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507447D16ECFF8080813452A68C.jpg

 

元符三年庚辰(公元1100年)六月二十日,苏轼在这个被称为是“中国的西伯利亚”的蛮荒艰苦之地生活了三年之久后渡海离开了海南岛。

 

http://img2.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51436B717C0FF8080813452A68C.jpg

 

走时写下了著名的《六月二十日渡海》,诗云: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日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http://img2.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5F06881097FF8080813452A68C.jpg

 

不仅如此,苏轼在离开海南一年后回到镇江游金山寺时写下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书写自己一生的贬谪生涯,题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充分地说明了苏轼对三年海南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http://img2.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514334117BFFF8080813452A68C.jpg

 

沿着苏公祠右侧顺斜坡上山,廊壁间还有苏东坡等历史名人的诗词碑刻数十块,著名清官海瑞的古唐诗书法石碑也并列其中,鱼龙混杂,莫辨真伪也。

 

http://img1.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7214941181FF8080813452A68C.jpg

 

上至后边的高台,在鸡蛋花树下居然还有一个龙王庙,里边供奉着一尊宋代铸造的铜佛,据说抗日期间曾被日本军掳掠,幸好才运到广州战争就结束了,战后才得以归还并被安置到此处。

 

http://img0.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9/013454721FED1184FF8080813452A68C.jpg

http://img0.yododo.com/files/photo/2011-12-14/01343CE0F3D52F2EFF8080813438CDB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