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行缘(九三)----如园茜园狮子林

标签:
倪云林茜园长春园如园历史旅游人文杂谈 |
分类: 旅痕散记 |
论语行缘(九三)
----如园茜园狮子林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24/012DB5ECF0440827FF8080812DB572DE.jpg
坐落在长春园东南角的如园,是依照南京瞻园的样式来建造的。如园的胜景位于东边,里面的大池塘把北边的殿堂和南边的楼阁划分开来。在池塘的东边耸起一座七米高的人造山丘,在山脚下的两侧和台阶顶端有多座亭子,在台阶上有一个方向可以看到长春园,而另一面就可看到南边墙外的郊野景色。在台阶下是数以百计不同颜色的珍贵牡丹,池塘的西边有很多石造假山与洞穴,假山的顶端清瑶榭面对着含碧楼。一座六角形凉亭的后面可见惟绿轩,清瑶榭的北面是七楹宽的延清亭,榭西是含翠轩。从这座殿堂的凉台上北望,可以看到600米外的湖泊和山丘,因此这座小庭园虽然孤立在大范围之内,却进一步善用了“借景”的技巧。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2-07/012DFD24E787018AFF8080812DFC932C.jpg
如园位于长春园宫门区东侧,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是长春园内五座园中之园(如园、茜园、鉴园、小有天园、狮子林)中规模最大的。是仿照自江南四大名园中江宁(今南京)明代中山王徐达西花园瞻园修建的。如园在嘉庆十六年(1811)又进行了重修,重修后的如园曲池叠石、小桥曲溪、亭台错落、竹树浓密。
如园遗址北面临湖码头
如园东山下护山角青石,山顶应为观丰榭位置
如园延清堂遗迹
如园观丰榭位置西望
如园清瑶榭遗迹仙洞
如园芝兰室遗迹
延清堂除南部设临水平台外,北部也建有临水码头,是帝后乘船来如园游览上岸之处。殿内还收藏有《重刻淳化阁帖》和《西洋铜版图》各一套。此殿也是帝后在如园内主要的休息、进膳之处,有记录显示,道光皇帝就曾多次在此侍奉皇太后用膳。
如园假山遗迹
东部则是陡立的峭壁,山石耸立交错,把整个东山装饰成一座高7米的青石大山。山顶建有三间敞榭,名曰“观丰榭”,为嘉庆赐名。站在观丰榭内,西可欣赏整个如园风景;北可远望长春园其他景区;东可观赏园外田园风光;南则可欣赏熙春园风光。
北山麓有六角亭,南山麓有半圆亭,登上这圆明三园东南角的制高点,可以欣赏长春园全景以及园外田园风光。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2-07/012DFD24EAD6018BFF8080812DFC932C.jpg
长春园西南思永斋前河南岸有茜园,是一处园中园,小巧玲珑,匠心独运,以“浓缩”手法,达到江南园林的步换景移、婉转多姿的艺术效果;其建筑、水体、坡岸等则是精雕细刻。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基本建成。
茜园遗迹
茜园以石取胜,著名的青莲朵太湖石即摆放在茜园内。青莲朵原是杭州南宋临安德寿宫故址的“芙蓉石”,石旁还配植过一株古老的苔梅,当年梅石相映,为德寿宫内之佳景。后来古梅枯死,而奇石仍兀然独立,引多少才子佳人为之吟咏写真。
茜园北岸遗迹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2-07/012DFD9097200559FF8080812DFC932C.jpg
明末由蓝瑛、孙杕合绘梅石图最为传神,并刻于石碑立在奇石之旁,世称蓝瑛梅石碑。
乾隆帝首次南巡至此,见苔梅早死,梅石碑残断,奇石矗立于杂草中,甚惜是石,抚摩良久,赋诗感叹。
善察圣意的浙江巡抚连忙将此石拆运至京,乾隆遂在茜园“清晖娱人”松风阁庭院内安置此石,取名“青莲朵”,并先后二次仿刻蓝瑛的梅石碑。
茜园遗迹
这造型别致的石碑,为庑殿顶碑首莲花碑座,上刻一峰玲珑的奇石和一株老干横斜花朵繁盛的梅树,还有乾隆御笔的碑铭诗序。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2-07/012DFD9098D1055AFF8080812DFC932C.jpg
一块立于“茜园青莲朵”之侧,另一块被驿送杭州原“青莲朵”故地,以存旧迹。梅石碑印上了乾隆的江南梦痕。
茜园临水码头
圆明园罹劫后,相伴了一个半世纪的梅石碑与青莲朵被拆散,青莲朵被移置到中山公园,而梅石碑则流落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名湖西南岸。
茜园北面水域与茜园遗迹
得全阁也叫天心水面,在茜园西北河池西岸,建于乾隆十二年,由三座面东临水楼阁组成,是一处小型建筑风景群。正楼得全阁为重檐三间,南北两山各接抱厦楼一间,南北配楼各三间,名曰宝云楼、远风楼。
茜园遗迹
菱香片是一处不大的港面,以架设三座廊桥、曲桥、三孔石平桥取胜。水岸天然湖石堆砌,犬牙交错间有各种水生植物,野趣横生。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2-07/012DFD24ECBA018CFF8080812DFC932C.jpg
鉴园位于如园东北,是一座被水环绕而自成一角的小型园林。鉴园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就已基本建成,嘉庆十五年(1810)又对进行过修葺。鉴园有24间厢房的大殿往两侧延伸出许多回廊,有两层的藏书楼万源阁,是珍贵书刊、绘画和书法的收藏室。
鉴园遗迹
漱琼斋是一个独立的小院,院内围有鱼池,鱼池东、西建有游廊与北部的漱琼斋及南部景区相连接。
鉴园遗址北面
3楹的桐荫书屋设围着汉白玉栏杆的鱼池,池北是一组具有江南色彩的复合式建筑群,包括益寿轩、古月斋、自省斋等,乾隆喜欢在这里读书、思考与冥想,更希望退位后能多在此盘桓。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2-07/012DFD97FCB90587FF8080812DFC932C.jpg
长春园东宫门之石狮,现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街分馆门前。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2-07/012DFD24EFD7018DFF8080812DFC932C.jpg
狮子林位于长春园东北部,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在长春园中仅小于如园。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西部建造时间较早,乾隆十二年(1747)丛芳榭一带就已建成,而东部的建筑则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所建,两者时间相差二十多年。后在道光八年(1828)又进行了部分添建,道光皇帝48岁生日时还曾陪皇太后到狮子林游赏、进膳。
狮子林遗址残存石桥
漾月亭东、西为两座三开水榭,水榭有游廊与亭北临湖大殿相连通,大殿外檐挂乾隆御书“敬修斋”匾。敬修斋北是由回廊围成的一个庭院,院北为正殿坐北朝南,殿外檐下悬挂乾隆御笔“华邃馆”匾,乾隆时期此殿又称“丛芳榭”。丛芳榭与南面的敬修斋都建造于乾隆十二年(1747),是狮子林早期建筑。
狮子林虹桥遗址残存遗迹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2-07/012DFD9092120557FF8080812DFC932C.jpg
苏州狮子林原为元僧维则所居,园中怪异的太湖石堆砌成各种狮子形态的峰峦,故名狮子林。后倪云林隐居在此,并画有《狮子林图》,自此,狮子林名满天下。
狮子林遗址南水域
乾隆第二次南巡游赏了狮子林,并与倪氏《狮子林图》相对照,其后的两次南巡也流连于此。所以乾隆在长春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先后仿建了两处,一时,神州南北出现了“三狮竞秀”的有趣局面。
狮子林北倚丛山,南临平湖,以叠石取胜,共有16 景,分为东西两部。
狮子林南部遗址及南水域
西部以建筑为主,突出水上亭榭,临湖正殿敬修斋5间,卷棚歇山顶,有东西配殿各3间,中间的养月亭,单檐攒尖,与东西配殿成倒“山”字形突入水中,配殿为敞厅,夏日临湖,凉风习习,清爽宜人。后殿5间名华邃馆,前东配殿7间是收藏名砚的横云轩。
狮子林遗址残存石桥
出华邃馆庭院,峰石环绕间,建有翼然亭。过曲桥,登半岛,见5开间的横碧轩,临湖有汉白玉栏杆护岸。怪石嶙峋的假山,点出了狮子林的题意,假山之间,有澄清亭与潦清亭。
乾隆皇帝御书“狮子林”石匾仍躺在原处
狮子林东部修建年代较晚,是乾隆第四次南巡回来后,依照苏州狮子林建造的。东部景区充分汲取了倪瓒《狮子林图》的意境,以山景为主,所有建筑体量修建得都很小,广堆假山,叠石取胜,依旧是太湖石叠成的狮子状的峰峦,形象精巧神似,或卧或坐,或戏耍绣球,或昂首远视,神态各异。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2-09/012E087BAADD0DF9FF8080812E06DF4F.jpg
这一带山石蜿蜒,洞府通达,高崖幽涧,苍松翠竹,峦影波光,景色奇绝。假山之上建有亭台楼阁。这里的叠石也以太湖石为主,奇峰异石相间其中,既有皇家园林的气魄,其又不乏苏州园林的灵秀。
狮子林遗址残存石件
配合水池、山洞、蹬道、峰石、藤架和爬山廊,安排了占峰亭、清闷阁、探真书屋、纳景堂、延景楼等亭台楼阁。
其中,清闷阁、云林石室等是仿建倪云林的故乡无锡的一处山庄,那里收藏着图书、名画、古玩,又是倪氏和四方名士吟诗唱和作画的地方,长春园的狮子林多处再现了倪氏山庄的景物。
乾隆御笔“墙界林园水作门,泛舟雅似武陵源。赢他祗有渊明记,不及迂翁画卷存。”
狮子林的入口位于其东部景区的正南部,是一座东向水关,水关南岸立乾隆御书“狮子林”石匾一块,水关石拱内外两侧分别刻有乾隆御制“狮子林”诗刻石10幅。进入水关后,岸北叠石之上,建有敞厅三间,名曰:“清淑斋”,在清淑斋四周还有大量御制诗刻石。清淑斋西有一石券桥与西部的丛芳榭院落相连接。石券桥桥拱上刻乾隆御书“虹桥”及乾隆三十九年(1774)御制“虹桥”景名及诗刻10幅。
狮子林遗址残存石桥上御制诗刻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2-07/012DFD908E930556FF8080812DFC932C.jpg
清閟阁往东走过一座过河厅便来到了以大量太湖石叠石为主堆砌的小山,山石之上建有二层阁楼一座,阁楼外檐悬挂乾隆御书“廷景楼”匾一块,楼下设有宝座床,乾隆经常在此传膳。廷景楼西南建有一座回廊小院,乾隆赐名“纳景堂”。延景楼北山石之上,还建有“云林石室”,殿内设有宝座,是欣赏狮子林美景的绝佳之处。四周假山叠石之上,还建有大小凉亭。狮子林内用水由北部西洋楼方河暗沟引入,再向南汇入长春园湖中。
狮子林遗址残存石桥上御制诗刻
注:文中遗址照片多为曾进先生所摄,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