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行缘(七三)----缉熙明德文华殿
标签:
文华殿东华门紫禁城琉璃瓦传心历史旅游人文杂谈 |
分类: 旅痕散记 |
论语行缘(七三)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68A691057FF8080812D7186CE.jpg
明清皇帝的家实在是太大了,整整用了52篇小文才勉强的简单记述了一下,其中有很多宫殿仍未开放,不免留有遗憾。现在终于走出了内廷,为了尽量保持游记的完整,还需要将内廷之外的东西两处记录留存。
东华门是紫禁城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43BE41026FF8080812D7186CE.jpg
东华门东向,与西华门遥相对应,门外设有下马碑石,门内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桥,桥北为三座门。东华门西是文华殿,南为銮仪卫大库。东华门与西华门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红色城台,汉白玉须弥座,当中辟三座券门,券洞外方内圆。城台上建有城楼,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基座围以汉白玉栏杆。城楼面阔5间,进深3间,四周出廊,梁枋绘有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东面檐下“东华门”匾额原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后减为满、汉两种,辛亥革命后只余铜质汉字。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688401055FF8080812D7186CE.jpg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43DED102AFF8080812D7186CE.jpg
嘉庆年间林清之变,农民军由太监刘得才等人经东华门引入紫禁城,但因于门前与卖煤人争道,情急之中露出所藏兵刃,从而为守门官兵察觉,骤然关闭东华门,故而仅十数人闯入,起义旋即失败。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43CBF1028FF8080812D7186CE.jpg
从东华门西行过小桥,便进入了紫禁城的外东路,南侧一组院落,是明清两代的内阁大堂,北侧出现在月台上的五间黄琉璃瓦建筑,就是文华殿建筑群落的正门文华门,文华门北就是文华殿。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BFB3B1122FF8080812D7186CE.jpg
以文华殿为主体的建筑群建筑宏丽,殿貌简单。清朝的经筵典礼在此举行,届时皇帝用满语和汉语把四书五经的学习心得各讲一遍,大臣们跪地聆听。
文华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因其位于紫禁城东部,并曾一度作为“太子视事之所”,“五行说”东方属木,色为绿,表示生长,故太子使用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689101056FF8080812D7186CE.jpg
文华殿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后因众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仍改为皇帝便殿,后为明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瓦顶。经筵仪式颇为隆重,大略是,知经筵事官(首辅兼任)、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通政史、大理寺卿及学士等侍班。从翰林院及国子监祭酒中选定2员为进讲官,翰林、春坊等官中选2员展书、掩书。侍班人等行礼后,先由讲四书之讲官进讲四书中之一章,再由讲经史之讲官进讲五经书中之一段,或历史中的一事。讲毕,行礼,命至左顺门(清改称协和门)赐酒饭。每次讲章均预先写好,一式两份,一份进呈御览。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686EC1054FF8080812D7186CE.jpg
嘉靖十七年在殿后添建圣济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文华殿建筑大都被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重建,其时武英殿尚存,因此“一切规橅殆依明制为之”。乾隆年间,在圣济殿遗址上修建了文渊阁。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8DEE610A6FF8080812D7186CE.jpg
文华殿前殿面阔5间,就是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开6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均为槛窗,各开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东西山墙各开一方窗。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文华门。文华殿后附殿为主敬殿,相传清朝皇帝常于春季在此御经后择日赐筵,规制与文华殿略似而进深稍浅。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本仁殿、集义殿。皇帝经筵礼毕,就在这里宴请大臣。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BFBF61123FF8080812D7186CE.jpg
明清两朝,每岁春秋仲月,都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之礼。清代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当经筵讲官,满汉各8人。每年以满汉各2人分讲“经”、“书”,皇帝本人则撰写御论,阐发讲习“四书五经”的心得,明清两朝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进行。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8DFF310A7FF8080812D7186CE.jpg
明代设有“文华殿大学士”一职,明洪武十五年(1328年)置,秩正五品,本为辅导太子之官,后侍皇帝左右,以备顾问。仁宗时阁职渐崇。清沿明制设大学士,秩正一品,文华殿前本有中和殿、保和殿衔,乾隆十三年(1748),省中和殿,保和殿亦不常置。乾隆后,文华殿大学士常列四大学士之首,辅助皇帝管理政务,统辖百官,权限较明代大为扩展。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8E11210A8FF8080812D7186CE.jpg
明代文华殿堂内原本无匾,万历即位的第二年,这位年仅十一岁的少年皇帝写了一幅大字:"学二帝三王治天下大经大法者",制成匾悬挂在文华殿堂上。
因文华殿靠近辅臣办公机构内阁,明代皇帝经常在文华殿思考政务。明代较早时期的明仁宗曾在奉天门(清代称太和门)的西墙上,张贴重要官员名录,明英宗改在文华殿张贴中央和地方文武官员姓名,明孝宗也是如此。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BFA981121FF8080812D7186CE.jpg
文华殿后的小殿,名为玉食馆。文华殿的西北,有一座简陋的木制小屋,名为省愆居。国家遇到重大灾难,皇帝要在这里修省。崇祯年间,边乱和国内战乱不断,崇祯皇帝多次来省愆居苦修,想通过反省自己的过失来消弥战乱。
明代的太子最早在五岁、最迟不过十三岁,就开始系统地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叫做出阁讲学。太子的出阁讲学仪式,类似于皇帝经筵进讲的仪式,同样在文华殿举行。此后每天由皇帝选派的太子师傅,在文华殿的东厢房辅导太子讲读。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8E3F510AAFF8080812D7186CE.jpg
皇太子在十四岁前后,要举行标志着成年的冠礼,冠礼仪式的地点也在文华殿。
明代皇帝病重时,皇太子受命在文华殿代理皇帝视朝。如明宪宗病危时,"命皇太子暂视朝于文华殿,文武百官朝皇太子如常仪。"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43B691025FF8080812D7186CE.jpg
清代的文华殿是康熙二十二年重建的。乾隆皇帝为文华殿前殿题写的匾额是"缉熙明德",对联是"道脉相承,经籍昭垂千圣绪;心源若接,羹墙默契百王传"。清代皇帝同样在文华殿举行经筵,而且清帝对待此事十分严肃,不敢荒怠。乾隆皇帝坚持了五十五年,直到八十岁。八十那年,乾隆皇帝特命皇子、皇孙到文华殿一起听讲。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A659F10EFFF8080812D7186CE.jpg
清代皇帝出外巡幸,留守在京的王大臣每日在文华门办事,轮流值宿。受命执守的王大臣每天四人,凌晨卯时入宫,与前一晚值宿的王大臣合符为信。
文华殿在建筑布局上是三大殿的右翼,在功能上则是外朝三大殿的补充。文华殿的东西配殿有精一堂、恭默室、九五斋。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43C6A1027FF8080812D7186CE.jpg
文华殿东侧的传心殿是一组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祭祀性建筑,院中“大庖井”极富盛名,井水清甜甘洌,可与京西玉泉山之水相媲美,故有“玉泉第一,大庖第二”之说,井水至今仍未干涸。
清顺治八年(1651年)定制,每年十月祭司井之神,于大内大庖井之前。明代宫中孟夏祀灶,孟冬祀井,在文华殿。井上有方亭覆其上,顶为盔顶漏空,为宫中最大之井亭。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8E27A10A9FF8080812D7186CE.jpg
传心殿院落从南向北分别由治牲所、景行门、传心殿3座主要建筑组成,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值房等附属建筑。其中治牲所坐南朝北,为倒座房,景行门和传心殿皆南向。治牲所夹东西墙而建,面阔5间,进深3间,屋面为两坡硬山式顶,黄琉璃瓦硬山顶。两山面饰琉璃博风,铃铛排山脊,脊首为仙人,依次排列龙、凤、狮子、天马、海马5种珍异,其后为截兽。景行门面阔3间,明间前后檐开门,黄琉璃瓦悬山顶,脊兽规制与治牲所相同。门之北为传心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殿后有贮放祝版之地的祝版房和为准备祭品之处神厨各3间,值房5间。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685C71053FF8080812D7186CE.jpg
传心殿是清代皇帝御经筵前行“祭告礼”之处。“经筵”是专为皇帝研读经史开设的讲席,一般于每年春季的2月至5月和秋季的8月至冬至间举行,逢单日设讲,酷暑、严寒时节辍免。
祭礼所用祭器与帝王庙等制,其中正位九案:爵各三,铏各一,均用铜;笾各二,用竹;豆各二,用铜;篚一,用竹;尊三,用铜。
http://www.yododo.com/files/photo/2011-01-11/012D72EA671010F0FF8080812D7186CE.jpg
"传心"是从《尚书·大禹谟》中的一句话得来的,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被宋儒理学认为是上古帝王心心相传的治国心学。
传心殿南有治牲所,与景行门南北相对。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中辟门。为传心殿祭祀时宰牲之地。
东配殿北侧立民国年间双鉴楼主傅增湘撰文的文渊阁记石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