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柳青对于现在的80、90后并不熟悉,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六、七十岁的人来说,却是耳熟能详。他做为高级干部,扎根陕西农村14年,创作的反映五十年代中国农村走互助组、合作社道路的史诗般著作《创业史》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梁生宝买稻种》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话剧《柳青》撷取柳青辞去政务,决定定居长安皇甫村,深入农村基层14年,和当地农民打成一片,专心进行小说《创业史》的写作一段生活。其中爱恨交织,坎坷人生。但柳青矢志不渝,带病创作,体现了一位人民作家的高风亮节。
西安市话剧团编创者苦心孤诣含精咀华的话剧《柳青》,准备角逐今年的文华奖文艺汇演,希望他们能取得成功。
柳青(1916-1978)本名刘蕴华,字东园,笔名柳青,陕西吴堡寺沟村人。柳青是我国是我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成为反映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更引人注目的是,柳青在陕西长安落户14年,扎根农村进行文学创作,成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忠实实践者,至今仍是我们陕西许多作家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典范。
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牺牲者》、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第一、二部),中篇小说《狠透铁》,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年》、《柳青小说散文集》等。
1952年8月,柳青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主管农业互助合作工作。1953年3月,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保留常委职务,开始定居皇甫村,住在一个破庙里,专门从事长篇小说《创业史》等文学作品的创作。1960年4月,柳青将《创业史》第一部10万册的稿酬16065元,捐给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1961年开始写《创业史》第二部时,他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借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电线、电杆费用。1963年到1964年,柳青两次参加长安县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冒着风险,和打击一大片的极左思潮进行斗争,保护了一批农村干部,深得人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柳青被打成“反动权威”、“黑作家”、“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失去自由,身心受到摧残。1967年9月,“四人帮”的黑爪牙,到处宣传抗战时期柳青在四川搞过特务活动,说他是“特嫌”、文化大革命的幕后“黑手”,再次把他关进“牛棚”,折磨4年之久。在此期间,他的家被捣毁,伴侣马崴被迫害致死,但他始终立场坚定,不动摇,不妥协,坚持真理,但他的病势日重,身体渐衰。
1972年,周恩来总理得知柳青病危,批示中央卫生部予以妥善安排,并嘱咐陕西省主要负责人对柳青予以照顾。同年国庆节,周总理又让《人民日报》记者捎话给柳青,希望他搞好身体,写完四部《创业史》。1978年5月,柳青到北京治病,他想利用医院的现代化条件,支撑身体,争取时间,改完《创业史》第二部。但因体质太差,病情严重,于6月13日下午5时,不幸逝世,终年62岁。
遗憾的是,原定四部《创业史》,只完成了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