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有关“柳”的几种意象

标签:
杂侃文化 |
喜:带春绿柳
绿柳,充满着生机。诗人杨巨源喜柳,他在《城东早春》中写道:“绿柳才黄半未匀,”仿佛让人看到了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清新悦人。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中,一开始,诗人贺知章就将杨柳化身为美人的形象出现,全诗未出现一个“柳”字,然而早春二月的稚柳形象却在诗人笔下给写活了,令人一读之下,喜悦之情油然而生。白居易的“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则写出了枝条之盛,形色之美,写尽了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真是惹人怜爱。尤其是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更是写尽了春的喜庆意味。另外,像“杨柳青青江水平”、“柳色参差掩画楼”等描写美景的诗句也是脍炙人口,而以“翠柳如烟”“含烟惹雾”等来形容柳之轻盈和春之秾丽的诗句则更是多不胜数。
http://pc.images22.51img1.com/6000/wbwlxzyh/c5b567f4b9c7e0fbe47c5a4ba1a204c9.jpg
由于柳谐音“留”,所以,古人常把柳与离别联系起来。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首句“杨柳渡头行客稀”,“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之景,这里写杨柳,不仅是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戎昱《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还有柳树枝头的黄莺,别情依依,鸣声悠悠,使人久久不能平静。王实甫《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出中“柳丝长,玉骢难系”句以柳写离情的手法与这是一脉相承的,雍裕之的“若为诗不断,留取系郎船”也是如出一辙。不仅如此,古人在分手时还常常折柳相赠,以示留恋。“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汉人,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相传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
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这诗前两句写的是:初春,水边的杨柳低垂着长条,一对离人中的行者驻马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表示了谢意。第三、四句应是远行人从手中的柳枝的角度来写的,柳枝虽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的吹拂着,真是多情啊!这就像你对我这个远行人!的确,离别是令人惆怅忧伤、愁肠百结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刹渡江人”,“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最是把别情写得凄美之至。
不过,通过柳写离别的诗也不尽是写浓浓忧、深深愁,也有写得较清新的。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首诗中,柳色之“新”及其映照出的客舍的“青青”,写出了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绝不是黯然销魂的伤别。
杨柳既是伤别的象征,触人离思,自然也就有“厌攀杨柳临清阁”的诗句了。
http://p0.images22.51img1.com/6000/wbwlxzyh/0bd67d2ad3dff0aee235f0fd3ee6e48d.jpg
怨:边关思乡柳
杨柳与“离别”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这里的“怨杨柳”,能引发人更多的联想: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比折柳送别更为伤感。远离家乡的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
当然,边地“柳”诗也不都是写“怨”,如张敬忠的“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则是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
http://pf.images22.51img1.com/6000/wbwlxzyh/fee42bf463a391595566360d94344c24.jpg
愤嫉伤痛:抒怀柳
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很明显地,诗人在托物寄兴,寄托自己愤世嫉俗之情。
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诗人借拟人、对比等表现技巧,抒发自己韶华已逝而身世沉沦的伤痛之感。孔尚任《桃花扇》中“哀江南”一出里有“剩一树柳弯腰”之句,这里的柳是孤独之柳,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它能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着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http://p0.images22.51img1.com/6000/wbwlxzyh/0f1ed8ae8d32779580eca83ed7aaa50e.jpg
作为承载古人们万千情愫的柳绝不仅有提到的几种意象。我们在鉴赏过程中决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如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则写的是暮春时分,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情景。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此诗就特别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这一个镜头。
http://pa.images22.51img1.com/6000/wbwlxzyh/a7219f284682d5a6fe15429f939be4e8.jpg
总的说来,柳因有独特的风姿,获得了众多古文人的青睐。他们赋予它丰富的内涵,让其柔韧的形象在古诗文中频频露脸,触人心弦动人情思。所以,作为当代中学生,作为古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对融注了古文人千思万绪的柳的意象,不可不多多了解、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