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语言鉴赏炼字专题教案

(2008-11-23 20:11:24)
标签:

高考语文

杂谈

一、考题展示:

1、  2003年高考题: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后来也指全诗中最精彩关键的一句。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国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二、考题鉴赏

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要用极少的文字,在极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就特别讲究语言的凝练,讲究一字传神,于是有了“诗眼”之说。读诗要注意“诗眼”,即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那个字,正确理解它所蕴含的情思。比如,林逋《山园小梅》中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诗,由五代南唐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化出。但比较起来,林诗虽仅改变两字,境界却明显不同。“竹影”无竹形之特点,“桂香”又缺乏桂花的风神;而“疏影”却描出了梅花稀疏之貌,“暗香”飘出了梅花清幽的芬芳。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此点睛之笔,使梅花神态活现出来。柳宗元的《江雪》:“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既有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围,也表达了诗人傲岸卓立的情操,若换用别的字,就很难表达如此丰富的内容。读诗时,除了注意“诗眼”,还应注意那些用得准确、生动,或者感情浓烈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数词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时的艺术效果。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穿”“拍”“卷”三个动词从不同的角度将陡峭的山崖、汹涌的骇浪、滔滔的江流诉诸读者眼前,集中突出了赤壁战场惊心动魄的雄奇景象。例题《过香积寺》考查的正是“诗眼”之说,即某一句诗中关键传神之字,该题第三联的“咽”、“冷”两字就是极为生动传神的。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三、总结探秘

高考比较注重诗歌关键词语的考查,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就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这样的诗歌就是有意境的。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四、知识讲练

在阅读时,哪些词常常成为关健词,为作者有意炼字?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词性改变的活用词

①动词——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这里动词“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登岳阳楼》杜甫)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

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例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

“细”字,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这也是形容词用得妙。

例8.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行宫》元稹)

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却形容之以表冷清的“寂寞”,运用矛盾修辞法,更觉合情深婉。

③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古诗词中数字的运用,有时是用虚数,不可当真,但可使诗歌借助夸张,增强表现力。有时用确数。使诗词精炼有力.含意丰富。

A.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例1.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小园赋》庚信)

“一”“二”“三”“两”,了了几笔,鱼不一定就这么大,竹未必就这么多,但却写出了鱼虽小而有趣,竹虽少而有味的境界。

例9.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成阳城西楼晚眺》许诨)

登城“一”望,思乡之愁,“万”里无际。未必只望一眼,愁又怎能以“万里”计,但对比中有夸张,增强了表现力,把思乡之愁写得极富感染力。

B.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例10.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

这首诗中,“一”原作“数”,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这是数词用得妙。

例11.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惜牡丹花》自居易)

作者看到满院盛开的红牡丹时,想到有一天它们会枝残叶败,红衰香褪,禁不住无限感伤,惆怅之情油然而生。可到了晚上,遍数群花,“唯有两枝残”——满院的牡丹正盛开着呢。“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见出诗人赏花之细。将诗人怜花的一片痴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有时,诗人会虚数、确数同时运用,达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渲染气氛,强化诗情的效果。

例12.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宫词>张祜》

这首诗中,连用数字,且既有虚数,又有确数。“二十”可以认为是确数,“三千”“一声”“双”都可认为是虚数。“三千”——何其远也;“二十”——何其久也;“一声”——未必一声,而只写一声;“双泪”——何多怨也。全诗句句都用了数日字,把事情、问题、情感表达得清晰、准确,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特别精炼有力。

④虚词——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例13.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上兜率寺》杜甫)

这里,“自”是表关系的介词,但与“有”合在一起,远近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这是介词的妙用。

例14.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这是副词用得妙。

⑤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主要是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形容词或副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生动更形象

A.叠韵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1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例16.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例17.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例18.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19.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例2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却是相近的,就是一般用颜色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例2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例22.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例2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⑥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使这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起到不同寻常的作用,而成为一句诗或一首诗中的关健词,甚至成为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词性的活用,大的方面有实字虚用,虚字实用,小的方面有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

例24.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临行与故游赠别》何逊)

本诗描写的是与友人惜别的情景。“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后一句“晓灯暗离室”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这里,一个“暗”字用得尤其妙。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比黑夜中燃灯要暗,比白天更要暗,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作者在这里用一个暗字,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这种不同,又与朋友相别的情事相合,显示了作者观察之细致。这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之妙。

例2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磐音。(《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山光美好而使鸟儿感到愉悦,潭影幽深而使心性感到空灵。

例2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王安石)   

句中“绿”字的运用,被推为讲求炼字的典范,据说王安石曾先后用过“到”、“入”、“过”、“满”等等十几个字,最后才选定“绿”字。可以说,一个“绿”字,形容词动用,写出了江南的一片春色。与此句类似的还有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绿”二字。

例27.“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周邦彦)   

一“老”一“肥”,形作动用,把莺雏长大,梅子成熟写得形象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长满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梅子几经风雨,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肥”字写出了动态,梅子成熟的过程;写出了形态,梅子黄黄肥肥的圆甜,黄中晕红的丰润。

五、考题预测

1.炼字——对关键词语的品味,主要是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例1.阅读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回答问题。

问:“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

答:这个“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惊”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例2.阅读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回答:“惜”字和“爱”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诗人以一个“惜”字和“爱”字赋予泉眼、树荫以人的感情。泉眼爱惜,树荫爱恋,富有情趣。

六、技巧点拨

如果在高考试题中,遇到考查字方面的内容,当判断出哪个字是作者之有意炼字之后。应如何解说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呢?

①套用法。即把上面各种词类作为关健词时的作用背过,结合诗句,直接套用。

②删字法。就是先把一句诗的意思把握清楚,然后再把这个关健字去掉,看原来诗歌中什么意思、什么特点、什么好处丢了,这个丢了的内容,就是这个关健字的作用。

③换字法。同删字法相似,也是先把一句诗的意思把握清楚,然后用另外一个较普通的,但相近的字来代替它,看效果如何,其不如关健字的地方,就是关健字的作用。

④倒推法。一种情况是先看命题者所问的意思中所给出的好处,如“全诗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作者在某联中用了某字,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回答问题时,当然要说用得好,“好处”中的一点就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另一种情况,就是根据全诗表达的情感,说明的道理,看某字在诗中的位置,(某联中的某位置),进行倒推。

七、巩固练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