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书法家李晓君

标签:
书法女书法家李晓君文化 |
分类: 书 |
今天在山东公共频道上看到了一篇优雅的美文,其文措辞美不胜收,只看了一大半,不知题目,内容介绍的是女书法家李晓君,上网查询的结果:
李晓君,字紫昀,号意如,1974年3月生于山东日照,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日照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晓君自幼从著名书法家张树林先生习书,自欧体入手,宗法二王,以行草见长。作品入选“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五届刻字艺术展”。现从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词人林岫先生和中国刻字委员会副主任王志安先生学习书法、刻字及诗词。
其书法作品:
虽没找到那篇文章,但找到了她的几篇美文,此女文采极高。
山菊花 |
山菊花开满山坡的时候,我又去了南山。 已经很久没亲近这山野的风,一下子扎进这泥土的清香里,顿时心性变得纯真而又旷远。漫山遍野都是这黄黄的山菊花,一簇簇静静吐着幽芳,我欣欣然上前去折,不一会儿便折了一大团,抱着这黄灿灿的山菊,一如抱住了满天的星辰,我有一种拥抱着母亲样的亲切感。记得小时候,曾经挎着篮子,去山野采菊花,好晾干了卖钱,做买笔墨的补贴用。儿时眼里的菊花却不似现在的美,我只知道快快采满,趁着太阳还没有落山赶快回家,所以并没有留意,这菊花原来竟也是如此美丽!鹅黄的花瓣,精致的叶子,朵朵簇簇宛若天上的星星,在这枯黄的野草丛中恣肆而骄傲地盛开。“宁可抱头枝上老,不随污淖下渠沟”,开出一种繁盛的不可击败的傲骨!我忽然想了晋朝那位独爱菊的隐士陶渊明,亦明白了他之所以爱菊的原因,这山菊花的气节不正如那“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倔老头一样的清高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情怀,这样的真淳,岂是那些世俗的官绅可以拥有? 不觉中已爬上山顶,全然不顾沾在身上的“鬼叉子”,极目远望,夕阳在山,飞鸟影淡,那余晖照耀着山下的湖,如明镜一样耀眼,又如同这山川大地的眼睛,清澈明亮而又金光闪闪。暖暖的光辉洒在那刻有“钓鱼台”的石壁上,树影斑玟,乍明乍暗。那爬山虎的脚印已长满了石缝,如同一张网,罩在这山另一块巨大的扇形石壁上,映着这夕阳,如同一幅生动的扇形山水画,直让你不由地去感叹大自然这巧夺天工的珠联璧合!“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此时此刻,没有比陶潜这诗句更能表达我的心情的了! 夕阳西沉,风也清冷了许多。该下山了,抱着一团山菊下山,还真是别有一番情趣荡漾心间。回头望一眼那“扇形”石壁,却发现侧面有石刻曰“太公扇”。噢,原来这是姜子牙钓鱼的地方?我不禁想,这山顶上没有水,焉有鱼?既无鱼,姜太公又为何来此钓鱼?边想着,已到了山下,几只秋莺发出几声凄美的鸣叫,和着这风声,如同一首美妙的乐曲。我忽然明白了,姜太公山上钓鱼的真意,那陶渊明的无弦琴不也是一样的让人费解吗?“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不想相隔一千四百多年,姜太公竟然与那陶潜是知音! 我暗笑着自己的奇思妙想,闻着怀抱中山菊花散发出的清香,虽说是有一种淡淡忧伤弥散在心里难以挥去。同时,却也有一种“弄花香满衣”的喜悦荡漾心间。 望着怀里的山菊花,我想这些被采在手中的也算是与我有缘,或者说有福,回家可以插到花瓶里,置于案前,供我观赏。不再经受风吹日晒,然而,谁知道这山菊花的心思又将如何呢?也许,她并不乐意,她或者早已习惯了这山野的风,习惯了与青松明月为伴,沐浴着朝露秋霜,吮吸着山川大地的精华与灵气。同时也习惯了不被人理睬、欣赏,依然如空谷幽兰般默吐着芬芳。如今我将她折断放与花瓶,焉知是福?我望着眼前这遍地的野菊那山野的风儿轻轻告诉了我,告诉我这山菊花的心思。 我本山中物, 岂堪君共居。 日夕风露伴, 岁岁享荣枯。 |
前一篇:千佛山人新刻砚铭七方
后一篇:千佛山人为我刻的砚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