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叶之旋律诗词赏析 作者:海浪
(2011-10-20 00:42:29)分类: 随笔 |
叶之旋律诗词赏析
作者:海浪
这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在网上读到她的古典诗词,就被深深地震撼了。她的诗词作品格调清新、格律工稳、文字优美、意境深邃、高远、积极向上,有着花间派的婉约缠绵,却没有花间派的消极沉沦与无病呻吟;有着豪放派的大气磅礴,却没有豪放派的随心所欲与牢骚怨言。她的作品严守章法却不艰涩、古板,更无矫揉造作、浮华艳丽,遣词造句优美雅致、从容自然,不少词作堪与先贤李易安媲美。尤为让我震惊的是,从她的简介资料中看到,她竟是一个只读过四年书的自学成才的诗人。笔者也是一个靠自学得来知识的人,但作为一个自学汉语言文学大专的高材生,我对叶之旋律女士低首致敬,堪称师长。
老师的诗词,十分注重格律的工整,对近体诗的格式、韵脚、平仄、粘对等,循规蹈矩,严肃认真。我们随便来看《七绝二首•红尘蓄泪断肠诗》
花飞缱绻柳垂丝, 梦逐思萦月上时。
几片落英随水去, 红尘蓄泪断肠诗。
(二)
月下情丝系柳堤, 云湖凝听雁孤啼。
廊桥遗梦成绝恋, 千古幽思倍寂凄。
第一首为平起平收式,首句入韵:(字左画圈字为可平可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首为仄起平收式,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当然,这只是相对的,该论时还要论),老师的这两首绝句格律十分严谨,该对的对,该粘的粘,“缱、落、凝、遗、千”均属不论,但却自然流畅,一无孤平之忌。对这两首诗中“逐、寂”两个入声字的使用,老师也把握得恰到好处。再看《五律•庭院古风醇》:
秋色最怀人, 八窗牵眷真 。
紫箫回旧梦, 长笛曲新声。
浅悟诗文意, 深悉词语诚。
碧云红叶染, 庭院古风醇。
诗的高雅意境与浓郁的诗意这里暂且不提,就律诗严密的格律上讲,这首近体五律堪称大家精品。颔联“紫”字因平声可仄,故“长”字便用了仄声可平,使“紫箫”对“长笛”贴切自然。“曲”字在这里作动词用与“回”字对仗,可谓绝妙,无字可替。颈联“浅悟诗文意,深悉词语诚”尤其经典。二联词性、词意、平仄等的对仗十分工稳,联内平仄相对,联间平仄相粘,工整、贴切、明快、流畅。
与友唱和诗《七律•咏荷》:
凌波净植立清寒, 滴翠凝珠始露欢。
出入污泥冰骨洁, 往来碧水玉魂攒。
敦颐笔下婷婷秀, 商隐胸中淡淡澜。
朱笔轻摇开画境, 云裳风雅笑冬残。
颔联“出入、往来”二句既工又美,写荷入木三分,决无一丝因受格律限制而牵强的痕迹。颈联更是轻松自然,信手掂来,诗人咏荷行笔于此,自然联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与李商隐的《咏荷》,不仅对仗是那么工整,意境也是那么的高远、优雅。加上首尾二联美妙的遣词造句,全诗不仅格律严密工整,也写得优美动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老师的这首《咏荷》不在古人之下,堪与名家媲美。
《七律•雪松》中颔颈二联:
恶风邪雨严霜瘁, 酷冷冰寒漫雪葱。
阵阵涛声传劲语, 苍苍翠色展华容。
也是十分严守格律且写得有声有色。还有词《 青玉案 •思父》:
断肠风雨纷飞絮,晚来忆、无觅处。
天妒英才慈父去,梦残魂断,
哽咽难语,无计相留住。
年年忌日清词赋,一片冰心万千绪。
杜鹃声声啼血舞,
几番凝伫,几番思度,望尽天涯路!
仄声韵,一韵到底。在那攒心断肠的痛楚中,诗人挥笔而就,字字泣血,行行饮泪,却将词韵把握得准确无误。叶之旋律诗词创作态度严谨,不仅体现在她对格律的严格遵循,在遣词造句上也力求精益求精,她很注重炼字,在《蝶恋花•共聚家园情意厚》中,诗人写道:
多彩缤纷堆锦绣。
文苑生辉,缕缕香盈袖。
琢句磨章平仄守,弘扬国粹学先后。
“琢、磨”二字用得可谓精辟,这一琢一磨也体现了诗人严谨的创作态度。在《诗情万里醉心酬》中:
夜半敲诗明月下, 平平仄仄梦中游。
一个“敲”字使人为之倾倒,那时间与空间的跨越、静态与动态的结合,在此表现的淋漓尽致。不由使我想到了唐杜牧《阿房宫赋》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的“走”字,“通、达、向、指、到……”,都可以用,而一个“走”字却使文章锦上添花,神采飞扬。
记得诗人前些日子在“阳光文学天地”发表了一首七绝,其中有“花开花落春常在”句,发表后她觉得“春常在”三字过泛且平淡,特别致言编辑请求改为“寻常事”,其严谨的创作态度可见一斑。
诗人在注重古典诗词严密格律的同时,还十分讲求创作技巧,《七律•咏春》每句都用“春”字开头:
春色盈园莺燕舞, 春花绽彩夺天工。
春风吹拂神州秀, 春雨浇培硕果丰。
春日生辉芳草绿, 春光明媚杏桃红。
春溪九曲终归海, 春满人间颂大同。
却一点没有影响七言律诗的规矩。平仄、粘对、对仗等都没有问题。《一字七绝》:
一枝一叶一园荫,一缕一丝牵一心。
一果一花皆一景,一开一落一春吟。
一生一梦一情深,一语一思连一屏。
一唱一和吟一夜,一诗一曲一清音。
一厢一听一厢评,一戏一折系一声。
一赋一词填一意,一天一地一番情。
平仄、粘对竟一丝不差,只是因“一”字仄声的限制,孤平难以避免,但自古迄今,并无一人能将一字绝句写的不见孤平,这里也难能可贵了。还有一首《七绝•咏荷》
影影绰绰碧水莲, 枝枝楚楚翠娇鲜。
幽幽静静婷婷立, 缕缕丝丝意意绵。
点点斜斜雨意绵,纤纤缕缕柳丝鲜。
殷殷切切柔柔语,意意浓浓眷眷归。
叶叶枝枝柳絮绵,疏疏影影白云颠。
莺莺燕燕尘园舞,
柔柔皎皎当空月,静静幽幽影映泉。
古古今今多寂寞,圆圆缺缺蕴诗篇。
雁过长空无语, 花开书架菊黄。
几枝有梦梦圆圆, 浅浅深深灿灿。
隐隐夏神远去, 层层云水如蓝。
秋风拂雨雨酣酣, 缕缕丝丝串串。
也与前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使是类似文字游戏的诗体如回文、藏头、一字、接龙、轱轳等,老师也是十分遵循章法,不因戏谑而随意走笔,写得循规蹈矩且自然流畅
。
从老师的诗作中能看出,老师有着诗人的忧郁与柔情,如:《七绝•怜惜红尘寸草心》:
怜惜红尘寸草心,一丝一意系知音。
人间多少悲欢事,化作诗词泪满襟
缠灯着影笑陈纹,帘卷云窗梦意芬。
红袖添香情不老,荷园浩月伴诗君。
堪破红尘碎玉琴,倚栏凝听倍伤心。
旧交零落东流水,往事如潮入梦深。
多么的细腻,多的么委婉,多么的柔情……。字里行间,写满了诗人对大千世界的怜爱与珍惜,对生活历程的回顾与感慨,对友人知交的思念与眷恋。欲言又止,意犹未尽。
《七绝•独守青灯夜雨时》:
落絮飞花浸柳堤,丝丝叶叶结成诗。
秋来春梦谁知意,云水关山未尽思。
天各一方应有思,与君唱和入眠迟。
寸心正伴诗花放,独守靑灯夜雨时。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秋雨潇潇的夜晚,诗人独坐窗前灯下,想起远方的友人,此时诗情奔涌,窗外飘飞的细雨、残落的柳叶,都化作行行诗句涌上心来,随之而来的,还有那无奈的寂寞,剪不断理还乱的无限情思……。
《越调•天净沙》:
淋淋沥沥沉沉, 枝枝叶叶声声,
寂寂清清冷冷。 朝朝暮暮,
思思听听寻寻。
《七绝•和友人》:
冰心飞过柳桥西, 鹤语声声唤双栖。
几缕柔情思缱绻, 相依梦里最痴迷。
《蝶恋花》:
护春颜沾玉露。怅望莺飞,点点花容瘦。
叶叶枝枝轻俯首, 伤情岂只垂条柳。
雨洗斜阳云岭秀。独坐窗前, 幽把长箫奏。
曲曲声声谁听守, 思君更在梦残后。
《七绝•谁伴潇湘入梦中》:
庭院寂寂月朦胧,谁伴潇湘入梦中。
剪烛楼台飞絮泪,花开花落瘦枝空。
这一切,是诗人才有的忧郁,是诗人才有的柔情,没有诗人的情怀是无法理解这种感受的。这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而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历尽人生苦辣酸甜与悲欢离合之后,用心发出的呼唤与呐喊。那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向往;那是“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的不懈追求;那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欢欣喜悦;那是“满地落花都是恨,一杯苦酒暂忘情”的万般无奈;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坦然豁达;那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空灵释然……。
叶之旋律的诗词,不仅具备了诗人的忧郁与柔情,还无处不在地绽放着积极向上、富有哲理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她的《七绝•咏荷》:
红销翠盖蕴香荷,绿滴晶莹异彩多。
咏物缘何尘不染 ,洁身竟在伴清波。
《七绝•青松吟》
顶天立地姿容秀, 苍翠葱茏四季同。
冷雨冰霜颜不改 , 长青岁岁笑春风。
《七绝•白桦情》:
生根扎地耸云宵, 神采飞扬绿意摇 。
雨雪风尘何所惧, 经霜老干更娇娆。
《七绝•登峰》:
不惧冰封神秘谷,迎寒履险步艰行。
层峦叠嶂凌云处,一览关山雪后晴。
《七绝•唱和》:
沉香暗醉老来心,耳际依稀柳絮吟。
日暮将归情未了,青山白首两盈盈。
还有《七绝•唱和》中:
“清心止水三秋后,翰墨丹青一世缘。”
“一自繁花霜露后,篱边菊老色犹鲜。”
都充满了“宁知白首之心,不堕青云之志”的、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她的《七绝•咏梅》:
百花争艳深隐身,笑与霜雪伴寒冰。
春红夏绿过眼客,玉洁总在磨砺中。
《棹歌一曲又东流》:
往事蹉跎不尽流,棹歌一曲又东流。
深闻雁唳怜孤客,独对苍茫范蠡舟。
以及《七律•登振风塔》中:
“劝君莫羡攀登者,唯有晴川阁太平”
又都充满了人生哲理,充满了对生命历程的沉思和总结。尽管如此,诗人并不因人生经历的沉重而悲观消极,相反,正是这一切,磨练了诗人坚强的意志,使诗人有了更深邃的思想,更高远的目光,更宽广的心胸,更浪漫的情怀。当这一切都揉进诗人的作品里,其丰富的内涵便化作五彩缤纷景象,愉悦了人们的视觉。让我们来看下面的诗作。
《七绝•海边踏马》:
年华逝水向东流,历尽艰辛载尽愁,
暮送轻风波影动,海边踏马梦飞舟。
《七绝•至情一韵赋新茶》:
至情一韵赋新茶,片片丝丝感物华。
苦涩诗囊无佳句,夜窗蕴梦笔生花。
《七绝•唱和》:
万物争荣次第开,呢喃燕子仄飞来。
窗前杨柳纤纤舞,无限诗情任剪裁。
从这些诗作中,我们看到了叶之旋律固有的诗人的浪漫情怀,这是知识的沉淀,是生活的积累,是文化的底蕴,是生命的呐喊。行笔于此,诗人那首脍炙人口的《西江月•感怀》又涌入我的脑海:
世事无常如梦,年华匆逝难留。
连绵冷雨倍添愁,寂寞小楼依旧。
叶落残痕沉迹,断桥流水悠悠。
青山不老鬓先秋,人比黄花更瘦。
诗人跳跃的思维穿过时间与空间,从流逝的岁月回到眼前的现实,一切都没有变,改变的唯有消瘦的红颜,唯有两鬓霜染。面对世事无常、年华匆逝,独坐小楼更著连绵冷雨,诗人的心情是无限寂寞的,透过窗外的绵绵细雨,诗人看到了秋天落叶的残痕,看到了隐隐青山、悠悠流水,在这一静一动中,诗人联想到走过的坎坷岁月,联想到挽不住的年华似水、光阴如梭,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无限思绪涌上心头。尽管诗人有着宽广的心胸和浪漫的情怀,但她终究是柔情的女性,走不出女性那固有的多愁与善感。此时此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心境,是在所难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叶之旋律这首《西江月》堪与李易安相媲美,人比黄花更瘦,词比易安更美。
我以为,叶之旋律的诗词,所演绎的并非“叶之旋律”,而是庞大的乐队奏起的一曲辉煌的交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