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梁启超子女成功教育父母高度影响 |
分类: 育儿 |
父母的高度影响孩子的未来
——由梁启超的子女教育想到的
一直不赞成为了孩子放弃所有的父母,也不主张一个女人为了孩子放弃工作做全职妈妈,最近正在看大部头的《南渡北归》,刚开了一百多页,就感叹梁启超怎么能够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孩子,得到的结论是:父母的高度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作为“戊戌变法”领袖之一的梁启超,最初知道他是中学的历史课本,后来读了他的《少年中国说》,再后来参观康有为故居,旁边是梁启超展览室,最让人吃惊的是他生了9个孩子,其中三个院士,其他的也都是人中之杰。再后来知道了他是梁思成的父亲,林徽因的公公。在网上搜寻梁启超的育儿成功经验,很多人写过,内容大多围绕他的四百多封写给子女的书信,认为他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所以他的子女才个个成才。我同意这样的观点,他在教育子女方面如此成功,与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但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因为梁启超本人如此优秀,所以他的子女才能做出不凡的成绩,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
这样的观点肯定有人要反对,那个时代优秀的人物很多,有几个能像梁启超这样培育出这么多的优秀子女。自己本身优秀,加上先进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能够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帮助,能够在关键的时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这些共同促成了孩子的发展。
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梁启超,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他的一生轰轰烈烈,“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的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这样优秀的父亲,自然会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榜样,成为他们学习的对象。
给孩子的发展提供最大的支持。梁启超作为一个开明的父亲,在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他采用的是一视同仁的态度,他的女儿们同样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他从不含糊,他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他是一个开明的好父亲,在对待准儿媳林徽因的学业问题上可见其不一般。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国外求学期间,因为父亲去世,失去了财务支援,几乎要放弃学业回国。梁启超知道这件事后写信给儿子梁思成,让林徽因继续留下求学,就当自己多了一个女儿,为此他还变卖了股票,可见在对待学问上他一点也不含糊。
在关键时刻给孩子可行性的建议。以梁启超的学识,他对中国未来学术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当别人一窝蜂的让孩子学习当时热门专业的时候,他却让几个孩子学了当时在中国属于冷门甚至还未起步的专业,他认为这些专业将在未来的中国有更大的发展。他的眼光没有错,他的大儿子梁思成学的建筑,二儿子梁思永学的考古学,也许正因为第一个系统学习的专业人士,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最大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成为领军人物。这样的眼光有几个父母能够具有。影响孩子发展的也许就是一个理念一种思想。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应该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一个平庸的父母希望通过孩子改变家族的命运不是不可能,只是凭什么父母没有做好的,要把压力全都放在孩子身上。假使这些孩子们体贴懂事,勤恳努力,长大后能够做出一番成绩,那也不可能是大成就,因为父母的眼光和教育限制了孩子更好的发展,这不是提供最好的物质,上最好的学校能够解决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最终要的是理念要正确,如果刚开始就走错了路,后面再努力,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前一阵一直热烈讨论的寒门能不能出贵子的问题,我们也不要一味的陷入意气之争,不是豪门一定出贵子,也不是寒门一定不能出贵子,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可能,而且豪门和寒门之分也不能仅仅从物质条件上区分,还要看这个父母所受到的教育,父母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层次上,一个家庭条件优越,父母知书达理,在各自的事业上有所建树,对孩子的教育有开放和科学的理念,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从小从父母那耳濡目染的东西可能是影响他一生发展最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上好学校,上补习班的问题。
由此推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含义是不是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孩子的起跑线应该在父母,看父母处在一个什么高度,父母的高度才是孩子最初的起跑线和牵引线,那些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的,不防也分点时间给自己,提升一下自己的高度,减少孩子的压力,也许这样会有更理想的效果。
再回到开头说说为什么不主张女性做全职妈妈,从短期效应来看,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者是父母,如果母亲能够拿出几年的时间来全身心的陪伴孩子教育孩子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不过万事都有个因果,也有长期持有与短期投资的问题。一旦孩子上了幼儿园,他的重心就由家庭转向学校,这时他会受到各种影响,也会遇到各种问题。等他慢慢长大,回到家看到自己的母亲为了自己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全身心照顾自己,他会感动,但这种感动不会代替他内心的那种无奈,当他需要一个榜样的时候,他的父母不是;当他需要父母给他建议的时候,发现母亲的建议也许还不如他自己想的;当他想跳出去的时候,却逃不脱内心的无力感。一个不读书的父母如何培养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一个喜欢看电视的父母如何让孩子专心学习,一个对自己没要求的父母怎样让孩子对自己有更高的标准。父母希望孩子做到的不如自己先做到,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如自己先成为这样的人,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也能成为“没怎么教育孩子”的成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