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依然是忙碌的。
约访、写稿。有时连约两个受访对象,一整天都在外奔波。
时间像液体,早上打开门,它噌噌地流出去。晚上回来,周身就像个瘪下去的水箱。每天都在失去。所以总要抓住点什么,总得去相信点什么。
坚守,有时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清贫,还意味着精神上的孤独。
那么多人都在否定你时,你得从泥水地里爬起来,甩去身上的污垢,一点点地向人证明,你依然是个向前行走的人。
不,你并不是要向别人证明,而是要向自己证明。
在此刻,我是确定自己的。
长沙客微信公众号(thechangshaer)已推出三篇人物稿,收获了肯定,也收获了质疑,当然,前者比例更大。
“记者"对事件或人物的记录,是“理中客”的,是把“我”排除在外的。而在自媒体上,我所面对的,或许并不是想看新闻的读者。
更重要的是,我已不是“记者”,我的思维方式却仍停留在那里。
我要尽快从“新闻人”的视角里抽离。
接下来的稿件,长沙客的文风会有些许改变。会更趋向个人化色彩,那恰恰也是我所喜欢的。
因为它代表了我。它是我内在的力。它是真实的。
耿志方甚至下达“圣旨”:你得学会用一种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叙事,而不是拿“金科玉律"来束缚自己。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就是这样反复冲撞着,蜿蜒向前的吗?
下午,在湘府路5星级的豪布斯卡酒店,我们受邀参加新浪湖南办的新媒体论坛,遇到了刘渝渝、陈伟、李文、罗懿、观云等朋友,甚是高兴。
晚上,自助餐,疯狂“报复了一次社会",放开胃大吃了一顿,算是给这段时间的清贫生活一个慰藉。
刘厚,一位比较接地气的网络达人,耐心给我们分析定位、市场、内容。看到他疑惑的眼神里仍有些许信赖,倍觉温暖。
这段时间,有许多人给我们提供采访素材;有朋友帮我们摄影,比如曾鹏、邵骁歆、田根等;还有人找到我们,希望有一定的商业合作。
这让我深信,眼前的这束光,会越来越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