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w690/5d71b579gcebc05198a5e&690
2011年11月2日晚在台州市文化馆,台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郑楚森先生畅谈书画艺术
知晓我有收藏台州名流手迹的雅好,昔日艺友美意,带来一帧郑楚森先生的行草让我欣赏。看过这件如行云流水般线条的行草书,于是选登在《永宁书画》中,评之为:“笔墨清新雅逸,格调气韵俱佳。”郑楚森善书画,但对于他书画理论的认识我却了解甚少,今晚的讲座可以睹其风采呢!
郑楚森局长从四个方面脱稿讲述:1、中国画的特点,2、近现代书画大家的评述,3、台州书画名家事略,4、中国书画的鉴赏。郑楚森认为:中国书画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要领会中国画的其中内涵必须要谙熟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画在后期形成的文人画,就是对中国文化儒、释、道的一种图画形式的解释。近现代丰子愷漫画常常是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寥寥数笔山水、人物,给人以启迪,如果丰子愷不是国学大师就不可能描绘出如此有哲理的图画。画画有俗与雅之分,平时不善于修身、读书,就算你领会一些中国画的技法,但作者的笔墨仅停留于“俗”。画画最好雅俗共赏,陈楚森先生认为近现代艺坛这一点做得最好的莫过于齐白石老人,齐原本是湖南湘潭一名雕花木匠,平时业务之余弄些宣纸画画写写,无疑是来自民间基层草根的平凡艺人,后因避战乱躲到北平营生。但齐白石在艺术上最后却获得最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1、民间艺术的启示,任何艺术都是来自生活,只有从生活、大自然中提炼艺术,艺术才会鲜活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平时的勤学苦练,齐白石对书画艺术的追求无不是“三更燈火五更鸡”,一生反反复复的艺术实践不断进取和求索也是成就他艺术高峰的因素之一。3、天份使然,早岁齐白石在家乡的木匠雕花就闻名乡里,可见他对绘画颇有天赋,有天赋是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当然少时了了、大未必佳者,象“仲永”一类的人物比比皆是,但齐白石一生在艰难困苦的时期也没有放下画笔,战乱时妻离子散,囊中笔墨纸砚却是他的挚爱和视生命一样珍贵,不肯丢弃。4,人生有际遇,齐一开始在北京打拼根夲弄不开局面,他的画与众不同,但得到陈半丁的欣赏,给予积极推介。后来徐悲鸿力邀齐白石到中央美院讲课,很大提升了他的艺术影响力。5、艺术修养全面,齐白石可谓诗、书、画、印四绝,郑楚森认为,“一个艺术家要享有大名必须修养全面”。齐白石是农民的儿子,但他自学成才,知识分子和平民二者结合,使他的艺术呈现出雅俗共赏之大美,齐有画评,曰:“画画是似与不似之间,太像是俗气,不像则欺世也”。6、政治的微妙因素,齐白石与领袖是同乡,亲不亲故乡人!齐还是占了便宜的,加上齐高寿,尊老敬贤,德才兼备,各方面的好消息叠加,老人家在50年代荣获联合国和平奖,定性为“人民艺术家”!他生前身后享受殊荣,今日齐白石的画价一帧非几十万、几百万元,而是几千万元,一、二亿元的天价了。
这次讲课,郑楚森主要介绍近现代书画十位大家,包括蒲华、李可染、陆俨少、徐悲鸿、周昌谷等,先生最为激赏齐白石、黄宾虹、吴昌硕三家的艺术造诣。吴昌硕的艺术之旅应该从他喜爱的刻印开始,他刻的石鼓文印,是跑到战国、秦朝的文字中讨生活,取法高古、格调自然高迈超拔,他的书法和印章就是金石气十足非常有厚度。他学画较迟,50岁以后才求学于任伯年,任说他的印章、书法太好了,叹曰:“你的画迟早要超过我的”。另外吴的诗文成就很高,这首题兰诗,“识曲知音自古难,瑶琴幽操少人弹。紫芝绿叶生空谷,能耐风霜历岁寒。”我们可以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另外偶然在这首诗句中发现吴昌硕对音律的理解,至少他是懂得瑶琴一类乐器的。近现代的椒江徐少白先生精于瑶琴,为浙派古琴界泰斗级人物,徐氏善作诗,书画俱擅,可见音律与书画是相通的,亦可相互助益。吴昌硕众艺兼美,吴对自己的评价:诗为第一,其次为书法、金石、绘画。
黄宾虹先生的山水浑厚华滋,笔墨变化多端,宿墨和用水达到国画的新高度。郑楚森在杭州求学大学时代买来一幅黄宾虹山水画印刷品,至今喜爱,印象深刻。黄宾虹年青时学古人技法,同时他对画画的态度和做学问一样严谨,他当过编辑,有不断地总结学问修养的习惯,晚年到杭州后眼睛虽然不好了,反而越画越奇,经常晚上看山、雨天看山,体会大自然的风晴雨雪之变化,他的“雨淋墙”笔法凝重而洗练。黄宾虹曾有语,“同时代的人们不理解我的艺术,一百年后大家会认识我的。”当时他的画风有人认为过于超前,过于离经叛道。黄宾虹一生艺术实践是追求不断写生,在写生过程中融会自己的思想,追求笔墨的变化。那个时代是崇尚清四王<王原祁等>他们模山范水的画风,也无非在前人的范本中不断重复艺术,不注重写生,郑楚森认为这是贵族艺术,没有生命力。随着岁月的变迁,当下书画艺术界对黄宾虹的艺术成就评价越来越高了。
郑楚森对台州的近现代书画家有精到的评点:他认为晚清蒲华的作品率真而不俗气,但不一定每幅精到。蒲华的画是粗头乱服的,但妙就妙在这个性上,蒲华的竹粗枝大叶,饱水饱墨,竹叶如掌,元气淋漓。他的山水则大开大合,大气淋漓,用笔拙劲十足,点划有刀斧之痕,力透纸背,所以说蒲华的画很容易鉴定,他从32岁从嘉兴老家赴台州温岭任县役幕僚一直终老沪上,他的画风变迁渐进有一个梯子形的自然成熟过程,他的功力在打“点”上,他的“点”圆劲生动、力能扛鼎、凡夫莫为。蒲华一生颇为悲伧但不改洒脱个性,有点潦倒,但文人书卷气质鹤立。近杭人朱瑶春有文记之,曰:“蒲华游履所至,必拜访时师名贤。当时,萧山有位画竹的专家楼师善,号竹虚。杭州、绍兴、诸暨一带颇有名声,弟子众者,竹画得精到,谨守竹法个字、介字之用笔。据说蒲华与楼师善会过面,由于两公所持艺术见解不同,始终未能成为朋友,乃至反目,楼大骂蒲华没有古法,蒲华那时常以“若是檐下循循立,拂雲翻日待何时”两句诗作争辩。当然这位立在檐下恪守家法的楼师善,现在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了。”
郑楚森认为,乡贤王伯敏先生是书画艺术界的骄傲,他首先是学问家,美术史论家,他是黄宾虹的得意弟子,黄宾虹对这位入室弟子非常看好的,特撰诗句赞之,云:“一个瓯山越水人,长年劬学竹相邻。论评南北千家画,君有才华胜爱宾。”黄宾虹的水法、墨法在伯敏先生手中获得传承,又得到创新和变化,他的画有学者气,难得的雅逸之趣,他是一位大画家。周沧米先生喜爱家乡的山山水水,江南牧趣,晚年笔法凝重生辣,已达自由之境。他晚岁的书法线条力量可以比肩陆俨少的书法笔墨。他看似区域性的大家,实际上在全国艺术界影响很大,他在台州留有大量作品,先生二次无偿捐赠一百余幅书画作品给台州书画院,周沧米的书画艺术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最后郑局长谈到书画的鉴别和判断,他认为仅仅从印章、纸张诸方面去鉴定书画真伪是远远不够的,一个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都有他的个性和“密码”,如何找到密码?则多要看他的作品,作者的传记等文献资料,甚至作者的性格禀性,要从整体上去判断,作者平时用笔用墨的习惯是鉴赏的根夲。当然好的眼力还是靠平时培养和结累起来的,如果鉴赏者自身具备书画创作能力,平时会动动毛笔与不搞书画创作的鉴赏者有质的区别,不会写写画画有时很难体会到名家大师画面中线条的细微变化,所以说鉴定家是不容易的,他要具备多方面的修养。
由于时间的关系,郑楚森的书画讲座漫谈到这些,他的书画认识是非常专业的,不仅仅是他知识渊博,尤为难得的是对传统书画艺术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体会,富有创造力,让我们深受教益,大家都期待着他的下回分解。
http://s3/mw690/5d71b579g7b12caac0942&690
郑楚森 书法
http://s13/mw690/5d71b579gcebbeb7c7bcc&690
郑楚森 人物
http://s6/mw690/5d71b579gcebbec09ca65&690
郑楚森 书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