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逃出思维牢笼之蜡烛与大头钉

(2012-08-20 15:46:47)
标签:

大头钉

盒子

蜡烛

5d

牢笼

杂谈

分类: 个人随笔

    关于创造性的研究有一个经典的问题,叫做Candle Problem,他的描述是这样的:给你一堆火柴,一盒大头钉,一根蜡烛。问题:如何将燃烧的蜡烛固定在墙上,从而让它燃烧的时候蜡烛油不至于滴到桌上。

http://s9/middle/5d7170aftc7adc173a378&690


    在问题的最初描述下,被试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大致会尝试两种徒劳无功的做法:

    1.试图直接用大头钉把蜡烛钉在墙上(蜡烛会碎掉)。
    2.试图将蜡烛烧融之后粘在墙上(蜡油粘性不足以支撑蜡烛的重量)。

    在两次失败之后,大多数人都会放弃,认为问题无解。事实上只有极少数人最终得出了正解,即:把蜡烛放在装大头钉的盒子当中,然后把盒子用大头钉钉到墙上。

http://s13/middle/5d7170aftc7adc92daa0c&690


    之所以这个小问题如此困难,心理学家推测,乃是因为我们下意识里面认为大头钉的盒子就是用来装大头钉的,压根就从来没有想过还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心理学家把这个称作功能定势。由于这种思维定势在我们根本意识不到的下意识层面,所以我们自然也就很难打破他们——如果你都不知道你大脑中做了哪些假定,又怎么去打破那些假定呢?

 

    对于盒子的既有功能的知识,成了一个思维的牢笼,这其实也是知识的诅咒的一种。(知识的诅咒对创造性构成的扼杀是如此的显著,以至于Simonton声称大学本科头两年的教育之后所学的东西可能反而对创造性的抑制效果更大。

 

    知识的诅咒是如此的隐蔽和难以摆脱,以至于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跟不同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的人交流,这里的理念是,如果你自己没法跳出框框,那么至少找一个跟你拥有不同框框的人对照一下,这样一对比便可以明白自己的框在什么地方。这也是为什么“局外人”在一些问题上往往有新鲜而富于创造性思路的原因。

 

    如何打破这种牢笼呢?Ellen Langer在《Mindfulness》里面提到了一个很有创造性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要被试去想出物品(例如锤子)尽量多的用途,当Langer把物品递给她的学生的时候,她分别尝试了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这是一个锤子”,第二种说法是“这可能是一个锤子”,仅仅加上了一个词“可能”,同学们所给出的用途就大大增加了。这种条件式的表达非常有助于思维突破功能定势。

    Candle Problem还有许多很有意思的变种,例如下面这个:

http://s11/middle/5d7170aftc7add57aaf9a&690

    当实验者把大头针放在盒子外面,而非盒子里头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想到了答案。

 

    此外还有,当用书面语言来描述问题的时候,如果说“盒子和大头钉”(而不是“一盒子大头钉”),会增加解出来的概率。此外,即便说“一盒子大头钉”,只要把“盒子”和“大头钉”加下划线也能显著增加成功率。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这些变种,都是启发问题解决者“不把装大头钉的盒子仅仅看作装大头钉的盒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