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借书时光
(2023-04-16 10:49:05)分类: 生活琐事 |
学校图书馆在中学北校区四楼,那个时候是袁仁民老师担任图书管理员。在此期间,我经常去图书馆借书。
图书馆有一间教室那么大,里面密密麻麻摆放着六排大书架。图书馆的书籍很多,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小说,以及部分专业领域书籍一应俱全。
每次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面对书架上泪流满面各种各样的书籍,真看得我眼花缭乱,不知从哪下手。
那个时候,图书馆里有一套《现代名家名作欣赏》系列图书十分让我着迷。在这套系列图书里,我读了巴金的《寒夜》、叶圣陶的《多收了二三五斗》、夏衍的《包身工》、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等。
那个时候的我时常读一些短篇小说,《外国短篇小说选》、《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我都走马观花得看过几遍。
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在图书馆借书的场景。每次我都会拿个大布袋子去学校图书馆,在书架上选好书之后去找袁老师登记。
每次在书架上选书的时候,我都会闻到一股独特的味道,那是从泛黄的书籍当中散发出来的淡淡墨香。那墨香至今还停留在我的脑海里。每当自己穿行在书架间借阅书籍的时候,那股亲切的墨香让我神清气爽。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书籍,如万花筒一般看得我应接不暇。
每次借书,一次不超过十本。两三个月看完就还回去。十七八岁的我十分喜欢看外国小说,那个时候总喜欢借阅各种各样的世界名著。以前的我总以为名著都是很高大上的事物。经过这么多年的阅读与生活经历,才感觉到,所谓的名著都是描写一个社会时期某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现状。所有文学名著都可以看做一个作家对一个时代某个群体对社会认知的表达。
在去年五月份的徐太读书会上,我有幸了解到大冶作家协会当中徐新洋、敏捷、鲍金芝三位残疾作家的读书学习经历。特别是徐新洋老师在《太阳光大,母亲恩大》中写道:“常年站着抄书,手上磨出了血泡血水染湿了裤腿、染湿了地板。”的描写给了我很大触动。
相比敏捷、鲍金芝与徐新洋而言,我比他们要幸运很多。他们一天学都没有上,他们的学习与阅读条件也远不及我。但是他们在文学上的造诣确实举世瞩目的。尤其是残疾诗人敏捷一生把大量的积蓄都用在藏书上了。
自打袁仁民老师退休之后,我就在没有去学校图书馆借过书。往后的岁月里,电子书成了我主要的陪伴。写稿有了打赏金之后,我也时常会在网上买书,但买的不多,大多数都是一些如《乌合之众》、《野性的呼唤》、《鬼谷子》、《理智的狂人》哲学心理学的书籍。
如今的我,看小说我大部分是在电脑电子书网站上和喜马拉雅听书app中收听。在我看来,好书不用全部都买,只要了解书的梗概与精华就足以了。
现在的我时常回忆起在学校图书馆借书的日子,图书馆安静的环境,高大的老式书架、以及从泛黄的纸张里散发出的淡淡墨香,成为图书馆永远难忘记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