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选择权纠结交给判断力惯性思维 |
分类: 职场杂谈 |
昨天和同事聊起来“选择”这个词,回来查阅了网上的很多词典,一直没有找到让我觉得满意的诠释,于是我自己为它做了一个定义:
选择,是指在某些既定事实,内部情感,外界影响的情况下,选择的主体对于之后行为方向的一种判断。
很多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是认同这句话的。
选择的难度取决于这件事情对于主体后期所造成的影响力,人们往往是过于担心后果而造成的选择困难,当然,个别人会在“先喝汤还是先吃饭”类似问题上纠结半天,这就是大家常说的“优柔寡断”了,不过人们常说一句俗语“你怎么和女人一样优柔寡断的”,这句话我个人认为是错误的,因为通常来讲,女性是比较感性的,感性的人最直接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男性偏于理性,越是理性的人才会彻头彻尾的去分析利弊,我常说“做事不论对错,只看得失”,所以越是理性的人,越会慎重权衡。这么说来,这句话今后是否可以改为“你怎么墨迹的和个男人似的”,完了,又是一句准备挨砖的话。
选择主体一般指人(我实在不愿意纠结动物是如何做判断的),选择的核心在于判断,那么回到第二段所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既然我们知道了选择对于今后产生的影响力比努力更重要,判断得失的准确性就决定了选择的正确与否,而用不同主体的不同选择放在一起讨论对错是一个最无趣的事情,人在乎什么就会做出迎合自身立场的判断,就会有不同的选择,我们整天在网上看到“如果女人不是处女你会不会娶她”;“如果另一半有了外遇你会不会离开他(她)”等等诸如此类的废话,但这种投票参与的人通常特别多,很多网站的UV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要对今后负责,要对选择负责,提升自身判断力就是一个关键,判断力的提升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人们层次提升的一个过程。For example:如果两块玉石放在你面前,选其一,你会选择哪块,这个时候如果是我就会很纠结,因为我并不了解玉,我得承认我的知识面很窄,对玉石好坏的判断还需要学习(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也许会选择价格高的,因为当人们不了解眼前物品的时候总是惯性思维“价高=质优”,其实这无形中就是把选择权交给了别人,交给了定价的这个人,并且想当然的理解为他一定专业,生活中这种把选择权交出去的例子太多,如果细心观察,每天我们做出的选择有一半以上并不是自己的选择,只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在和同事,朋友交流的时候,我从不帮他们做选择,这不是专业与否的问题,这是个体需求差异的问题,我也尽可能的避免我的判断影响到他们,但我经常会和他们阐述我做一些决定的过程,我要什么,我凭什么认为这样离目标更近,我做决定通常比较慢,也会有很多人质疑是否值得,是否正确之类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业这些年,大事上从来没有后悔过。
选择权交给别人也不能说不合适,如果真的看不清楚,那交给你信任的人来帮你做决定也是一种方式,交给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