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遗产雨果建筑古迹教堂 |
分类: 世界之旅 |



巴黎圣母院,座落在巴黎市中心的西堤岛上,是一座天主教堂,始建于1163年至1345年整座教堂全部完工,历时180多年。它以哥特式建筑风格,雕刻与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有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被称为历史上最辉煌的建筑。因此巴黎圣母院在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旅游观光的人数也最多,也是游客必到之处。这不我们一早也赶来了,由于游人过多,为避免等候时间过长,我们赶在开门前到达。但是钟楼入口处已经排起了长队,只能耐心等待。钟楼地方狭小,电梯每次只能载十几人,所以我们等了将近一小时才能进入电梯。由于巴黎圣母院在巴黎市中心,所以从钟楼上可以看到周围几乎所有的著名景点。(上图为电影剧照)

巴黎圣母院整幢建筑全部采用石材,正面两侧高高的钟楼,形如大写英文字母'H',似巨石堆砌,巍峨耸立。三个桃状拱形大门,中间高两头低,并逐渐向内凹陷。这种门环环相套,层层后退,形成哥特式典型特征“尖圆拱券”。拱劵上刻有精美浮雕,讲述的大致都是些圣经上的宗教故事。当中主门叫“审判门”,右门是“受洗门”,左门是“复活门”等。拱门上方为众王廊,陈列着分别代表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像。我站在巴黎圣母院前,抬头仰望这座已历经八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但仍气势恢弘、丰韵犹存的宏伟建筑时,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

大厅里,烛光昏暗,但透过花窗射入教堂里的光线,可以把大厅局部照亮。据说大厅可容纳9000多人,色彩斑谰的彩绘玻璃窗刻划了一个个圣经中传奇的故事。这彩绘玻璃代表了教堂中的一种典型风格,差不多在所有教堂都可看到,但我认为都不及巴黎圣母院的华丽大气。教堂中央的地下据说安放着好几位国王的棺木。教堂的前半部大约有百人在祈祷,整个教堂庄严肃穆。我们靠前坐了几分钟,置身于那种氛围下,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宗教信仰的神力无处不在。据说每当巴黎圣母院那重达13吨的晚钟敲响时,临近的众人就会默默祈祷,可见人们是多么的虔诚。我想如果圣母有灵,一定会保佑巴黎圣母院这朵建筑奇葩常开不败,更会保佑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幸福平安。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著名 ,主要是它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结构,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配上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使光线充足了。外观尖塔高耸、尖形拱门。这种独特的风格被称为哥特式建筑,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巴黎圣母院又是多灾多难的,世界也是多变的。随着哥特式建筑逐渐不再流行,圣母院也因为人们疏于管理而年久失修,许多彩绘玻璃窗都破碎不堪,但无人维护。更加惨烈的是,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被扣上了“旧社会腐朽文化代表”的帽子,教堂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或者掠夺,处处可见被移位的雕刻品和砍了头的塑像,而且砸毁了西面入口大门处的28尊犹太王雕塑。此时的圣母院已是千疮百孔,唯一的大钟幸免没有被熔毁。

是谁拯救了巴黎圣母院,正是法国作家雨果的那本名著—《巴黎圣母院》。在《巴黎圣母院》出版之后,巴黎市民纷纷捐钱捐物,给了修复圣母院极大的支持。而且这本名著被推向了全世界,巴黎圣母院也逐渐和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一起,成为了巴黎市最响亮的名片。
人们不会忘记,是雨果为圣母院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辉煌的巴黎圣母院也成就了一位法国最杰出的作家维克多·雨果。
巴黎圣母院,是古老巴黎的象征。是巴黎较有代表性的历史古迹,观光名胜与宗教场所,是法国人心中最珍贵的建筑之一。

桃型大门左右(一边6人)共12人,是耶稣的十二门徒,其中有一位是出卖他的犹大。

正中央立着圣母像,她怀抱着年幼的耶稣,两边立着天使的塑像,圣母像背后衬着直径近10米的圆窗子,恰似圣母的光环。这种窗子叫做“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的特色之一。

巴黎圣母院的内部并排着两列长柱子,柱子高达24米,直通屋顶。两列柱子距离不到16米,而屋顶却高35米,从而形成狭窄而高耸的空间,给人以向天国靠近的幻觉。

正门无数的神明,门楹上雕有精致的小浮雕,整个教堂处处都有不同的雕像,说它是一座艺术建筑,恰如其分。



我知道许多教堂内都不允许拍照,可巴黎圣母院例外,我悄悄的把那圆形的穹顶,彩色的玻璃窗及精美雕塑摄入自己的相机之中。

拱门上方为众王廊,陈列着旧约时期28位君王的雕像(局部)。这些雕像都是重建过的,原来的雕像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时被误认为是法国君王,于是被破坏拆除,到了1977年才被找到,藏于克吕尼博物馆。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刻并放回原位。

耶稣的十二门徒局部



教堂墙壁上的彩色雕塑讲述着圣母圣婴的故事。雕塑给人印象既雄伟壮丽,又生动活泼,既雍容华贵,又玲珑剔透。

教堂油画

大堂里的圣母圣婴雕塑
花窗彩绘画,一般以蓝色为主色调。



塞纳河畔,巴黎圣母院旁,街头艺人自娱自乐弹起了手风琴,美妙的琴声悠扬动听。音乐形式从古典到嘻哈应有尽有,既有室内表演,也有街头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