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方式形象梅瓶城市傣族 |
分类: 小妇人学艺术 |
◎评家:崔文僮
名目:舞剧《孔雀》
主演:杨丽萍
演出时间:正在全国巡演中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孔雀》因着杨丽萍红火于各个舞台,从这个城市巡演于那个城市,与其说舞剧《孔雀》的成功,不如说是舞者杨丽萍携着她的孔雀爱情而成功。
多媒体视频设计与舞者别具一格的动态形象,令舞剧《孔雀》比较以往的作品更加繁华瑰丽了,却更能体现杨丽萍塑造的雌雀萨朵角色的高洁与傲然气质。即使场景里出现以往原生态和衍生态作品里不曾出现过的两只孔雀形象,即与雄雀嘠雅的爱恋,但在我眼里,那也不过是杨丽萍偶影独游的幻影——典雅的梅瓶里尽管插了两枝腊梅,然而视觉上却是孑然一身的;即使舞剧里出现了成群绿孔雀的“百鸟争鸣”(群体口技),但也不过是为了凸显雌雀萨朵而营造的最大幻境。美是无法复制的,梅瓶里的腊梅一枝最美,铸就了萨朵这只雀灵的举世无双:在早《春》默写爱的箴言,在《夏》季的森林里不知疲倦地歌唱,在《秋》天谱写爱的献祭,在《冬》默祷涅槃的重生。
相信看舞剧《孔雀》的观众和我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去看杨丽萍的。杨丽萍的孔雀迥异于毛相、刀美兰的孔雀,暂且不论这只孔雀是否更多一些雀灵,仅从1986年《雀之灵》在第二届舞蹈比赛的“初生”亮相上,就不得不说日后这只华丽的羽雀无论置身何处,无论在任何场景翩跹,都能气场十足,令人耳目一新!
与同样以傣族舞展示孔雀之灵的其他“孔雀”相比,杨丽萍的孔雀更加突显形态挺拔、舒展和奔放。她适应于任何一个以原生态为主题的大型展演中,适合于比舞台更开阔的大自然中,只要有风声、有鸟鸣、有泉水叮咚,这枝腊梅插在任何一个梅瓶里,都可以无尽展示其清绝独世的美。小小羽雀不仅有暗香疏影的如此之美,更是不受舞台局限在广阔的土地上雪胎梅骨的如此之绚。
然而,观众是需要室内舞台的,舞台也并不因为杨丽萍的夺目退让其自身的魅力。多媒体式的孔雀开屏让观众的视线在视频的扩张中延伸变大,这和传统的舞台美术完全不同,是艺术的进步还是倒退?记得曾看到前卫歌舞团一位舞美师用整月的时间绘制舞台布景,挂起来同样能让舞台增色。而闪动的电子布景却不时干扰观众的视线,比如大山深处呼扇翅膀的飞禽,不知是孔雀还是“麻雀”,总在重复它们飞行的格局,几乎从舞剧开始飞到舞剧结尾,让人的视线不能安定。舞台背景应始终服务于主题并烘托其艺术表现,不应给观众带来丝毫困扰,否则便有画蛇添足之虞。对于一直崇尚原生态的艺术作品来说,高科技的表现方式与其背道相驰,不知是艺术的进步还是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