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的毒药

标签:
毒药小雅婆婆儿媳杂谈 |
常常,我们是无奈的,我们也很辛苦,很累,因为我们必须为生存奋斗。此外,我们总想活得更好一些,获得更多的物质享受。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成功会让我们满足,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并不满足,还有比不满足更糟的,我们时常烦恼,焦虑,心中茫然。
我们多想有答案啊!我们一定接近过答案。抓住它,紧紧地抓住它,又是多么的难……
只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活着,我们就心怀渴望。无论我们渴望什么,无论它给我们带来的是痛苦还是快乐,是成就还是失败……
这是编剧万方在创作话剧《有一种毒药》时的感言,我相信若早知道这段感言,我一定会日思夜想的想看这部剧。其实我进剧场只是为在那里休息,适时的想看一部剧,碰上哪出是哪出,相信一定有好剧。首都剧场一向都有好戏,我看演出认剧场,再火的话剧一离开首都剧场,一离开北京,总觉得会变味儿。
金钱和理想到底相冲突吗?有能力挣钱的人是不是会让人觉得他接下来的理想更靠谱一些?而不是只在朗诵“如果我不能做我想做的事,那么我的工作就是不做我不想做的事情,这不是同一回事,但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这部剧的主题不在这儿,但我却愿意在这个问题上思考。
还有一偏离主题的话题:已经残疾的小雅似乎是个很脱俗的人,热爱艺术,有梦想,但憎恶婆婆,只爱丈夫对他的顺从,却讨厌很强势的婆婆参与他们的关系,并在讨厌中抵抗已经歇斯底里的婆婆。我很想问一下:婆婆和儿媳到底谁该受到同情?难到都不值得同情?但剧里似乎在偏向小雅,我只能说她们其实互为毒药,亲人里处处是敌人,婆婆跋扈,儿媳其实表现的也极不脱俗。因为我曾听过身边一个儿媳说过这样的话:“婆婆是要宠的,尽管婆婆很麻烦”。
若爱自己的丈夫,就要爱整个家。
剧中,母亲兰宏既不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恶婆婆形象,也不是一个新社会通情达理的婆婆形象,而是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矛盾体。她是一个非常能干的职业女性,曾经经营公司,操纵着家里的财政大权,丈夫、儿子、儿媳妇都靠她养活。然而这样一个人物并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相反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既专制、跋扈、歇斯底里,又无助、软弱。她处处看不上儿媳,最后却用愤恨又无奈的口气对儿媳妇说:“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做。”这样一个母亲形象令很多观众唏嘘不已。
父亲高希天是一个没什么出息的男人,整天喜欢喝酒,遭妻子兰宏厌恶。但剧中演员并没有把他演成一个特别令人讨厌或令人可怜的人,而是演绎成了一个有缺点的普通人——有点懦弱,有点自私,但又自得其乐,并且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常能博得观众一笑。
剧中的儿媳小雅以及小雅的表弟季杰都是心存理想的人,然而他们的理想却伤害了其他人,尤其伤害了婆婆兰宏,成了兰宏的毒药。兰宏虽然一心想把最好的都给儿子,但也伤害了儿媳小雅,甚至也伤害了儿子,兰宏也成了别人的毒药。
对于谁对谁错,就像编剧所说的,我们在世上已经活了很长时间,都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要怎样活着。我们时常烦恼、焦虑、心中茫然。我东奔西走,揪住一个个人物,向他们发问、逼他们回答,然而对于能否找到答案我没有把握。事实证明,就是这样。在《有一种毒药》里,我无法告诉人们什么是毒药,哪种人是毒药。”
一个人从剧场里走出来,难得出一剧场门就拦到的士,我在车上发信息给朋友:真希望身边有更多的人爱话剧,这样就有人和我一起讨论了。总不太愿意一个人看戏的,尽管常常嚷嚷:独处中有思考。
最后还是要正视的剧中表现的思想:发现毒药,比不知道毒药的存在要好。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儿:本以为是糖,其实是毒药。
所以,生活里的危险无处不在。但我相信:上帝与我们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