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等于零(莫转载)

标签:
笔墨舞蹈肢体演员灵气 |
分类: 小妇人学艺术 |
几年前, 吴冠中先生发表一篇《笔墨等于零》的文章在美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对“笔墨等于零”的观点不甚理解,以为是在忽略传统,时至现在,仍有部分学院人士在理解上妄以评论。
吴老先生“笔墨等于零”为很多人所不知其内涵,才引起学术之争。其实,卓越的观点会越争论越明白,越接近真理,就越能统一思想,帮助人们更多的关注中国传统艺术,而且还可以启发其它文化领域的读者举一反三,思考不仅仅局限于绘画的问题,我触及旁思,以对舞蹈的理解来挖掘吴冠中先生“笔墨等于零”的深刻含义。
吴先生强调笔墨是奴才,奴役了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这里其实强调的是画家的艺术修养——作为奴才的笔墨要永远跟着画家的思想变换形态。时代在变,画家的思想也应跟着变,笔墨要跟着时代变化,笔墨就是工具,为画家的思维所服务,僵化于过去的模式笔墨就等于零,与我所了解的舞蹈内涵如出一辙:舞者的功底再好、再扎实,如果没有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思想,也只能算是一个模仿他人跳舞的机器人——肢体等于零。

从事现代主义舞蹈的人,其舞蹈语汇永远在革新,革新的是旧有的舞蹈模式,废的是机械的舞蹈模仿动作,强调灵魂在肢体的流露。中国的古典舞,给人视觉的冲击美感,但不太擅长面部表情,那是从墙壁扩展的艺术,表现的不是舞者本人思想的东西(如敦煌《飞天》、《千手观音》)。现代主义舞蹈则注重舞者内心的感受。依莎多拉·邓肯——现代舞先驱者,有着与生俱来的革新精神,敏感于时代感应,追求“自由”风格,突破了芭蕾舞的模式化,把观众对舞蹈美的感受展示在舞者的人物特点上。吴冠中先生说笔墨是奴才,就现代舞的特点来说、在套路式的舞蹈语汇中,肢体则是奴才,现代主义舞蹈超越其它舞蹈门类,完全把肢体视为奴才,为其舞蹈的灵魂服务。
并不是只有现代主义舞蹈在革新“舞蹈模式”,大家都熟悉的杨丽萍,民族舞蹈代表,因没有受过严格的民族民间舞训练,她的一招一式绝对谈不上“标准”,但她的舞蹈标准全部来自自然生灵,她的舞,是表演给大自然的, 这时,她的肢体仅仅是作为最基本的表现(奴才),而真正被展示出的是作为舞者个体的丰富内在。在杨丽萍几场大型原生态舞蹈作品中,又百分之百的是使用当地的农民演员,更具舞蹈的本源,这里,谁又给民族艺术标准式了?谁又敢于给传统艺术模式化了?凡是经过生活历练过的舞蹈作品和演员,都能不断的催动着人们创造出舞蹈新的魂魄,这就是最具时代的传统艺术。
章子怡在电影里古典舞的表现
中国古典舞代表作品《千手观音》
绘画者的笔墨舞动如同舞者的肢体舞动一样,都要利用原始积累追求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才能真正推动传统艺术的再发展,纯粹的技巧只能是重蹈前人的覆辙。“肢体等于零”与“笔墨等于零”讲的就是把技能作为艺术的基础,但一定要表现出艺术家的思想高度和人格境界,才能完全满足观众。“要学会怎样表现出自己的感情,甚至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表达独特情思,并产生出自己的风格,把自己的感情很好地传达给别人,能打动人。” 这才是吴冠中先生真正所要表达的。
![]()
杨丽萍作品
在现代主义舞蹈还未成熟的今天,中国舞蹈界选拔舞蹈苗子像选妃子一样条件苛刻。其一,腿一定要长于上身的8-12厘米(专业舞蹈学校甚至还要根据父母的身高来判断孩子的未来身高来招考学员);其二,样貌出众(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舞蹈大师)。仅这两样条件就把很多有灵气孩子挡在了舞蹈艺术的大门之外。外在条件再好,技巧学得再棒,将来没有自己的东西,所学的舞蹈又能怎样?
人们都知道,真正跳出舞蹈生命的舞者除了一定的灵气以外,就要具备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甚至还要待思想成熟以后方能表达舞蹈的内涵,艺术作品因此才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著名的舞蹈编导张继刚,从来不被认为是好的舞蹈演员,但他优秀的舞蹈作品来自他全面的文化素养和丰厚的情感(代表作《黄土黄》),舞蹈语汇简单,但表现内容丰富,其多部作品都能达到炉火纯青的状态。

记得多年前,美国的一个现代舞团来深圳演出,台上的演员来自各个国家,而我却被其中一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舞蹈演员所吸引,为什么?因为她脸上鲜活、自信的表情和玲珑、奔放的肢体抓住了的眼睛,我不得不被她的舞姿牵引看着她在台上奔走,似乎是我在台上舞蹈。
艺术家一生其实就是历练艺术修养的一生。艺术家的修养若不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品位与独特风格上,就很容易沦落为被他人调动的机器或成为一个平庸的舞者,就如只会临摹别人作品的那些画匠。吴昌硕、齐白石,他们摸索了一辈子,到晚年才形成了自己的笔墨风格。后人要学前辈的技法,难道也要花一辈子时间去学?即使学了一辈子,把精髓真学到手了,他们的灵魂能学到吗?仅仅把笔墨僵化了机械地使用笔墨,或者肢体机械模仿而没有创造出自己表现思想,没有注入自己的灵魂,肢体岂不就等于零?!
前一篇:《Good好主妇》第三期采访
后一篇:进入创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