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晚报|何志铭的电影之路
原创 何志铭 何志铭 昨天
陕北永远的牵挂
何志铭,西安电影制片厂知名导演。 他虽然只有小学学历,但却才气过人,作品颇丰;他是唯一一个记录路遥生 前影像的人,手头保存的路遥资料最多最全;他是从黄土地走出的榆林人,他一 直在坚持用镜头记录陕北的历史与变迁。 近日,何志铭返乡为母守孝。经人引见,记者来到了何志铭的家中……
陕北永远的牵挂何志铭的作品多取材于陕北,问他原因,他的回答很朴实: “我的根在这里,我与故乡血脉相 。”陕北榆林有何志铭童年的足,承载了他太多的回, 何志铭记忆中的榆林城,大抵只有三四万人。
“现在的东沙、西 沙在当年都是沙漠,沙都快把榆林城淹了。那时我 成天就在城墙上呆着,站在城墙上一打滚就顺着沙溜下去了。” 儿时的何志铭,闹起来是调皮捣蛋的孩子王,静下来却是个饥饿的“书虫”,哥哥书柜里满满的几排书构成了幼年何志铭最初的知识库。除了爱看书。
他还爱看电影“小时候想看电影,何志铭一生的挚爱。电影,买不起票, 只好钻在别人的大衣下溜进去。若被发现,逮住就是一顿暴打。于是我就搭人梯翻墙而入,一不留神就会摔下来。墙头扎满玻璃,为看电影我的手都被扎破了。那时,电影对我来说很神奇,我根本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电影人。”
何志铭说。 1966年,何志铭小学毕业,“文革”打碎了他的求学梦,他成了一名在社会上游荡的少年。"1969年,各校陆续复课,我 因交不起3块钱的学费,失去了读书的机会,那年我17岁。在我的履历中,学历始终是小学。
我曾发过誓,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老师讲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来的,我为什么不能自己看书,自学成才呢!”正是这份坚持,成就了何志铭的多彩人生。
如今,已走出陕北的何志铭仍念念不忘养育他的这片黄土地,一 直坚持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陕北的历史变迁与风土人情。 不论是何志铭拍摄的电视剧《半个红月亮》《模范张民办》 《到一斗谷当村长》,还是纪录片 《陕北父老》《陕北是个好地方》《波罗古堡一个来自天国的地 方》,皆表现出浓郁的陕北情结。
“由黄色的陕北到绿色的陕北,由红色的陕北到能源之都的陕北。”是他拍摄《陕北是个好地方》的主题思想,借此向世人展示陕北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何志铭还拍了很多艺术片, 如《我的陕北》(Mv由赵季平作词,谭晶演唱)《陕北唢呐一家人》等。
在拍片之余,他还喜欢写文章,诸如张季鸳、薛占魁、榆林小曲、陕北说书等各方面的内容, 他都会拿来品评一二。
曹谷溪曾这样赞赏他:“多年来,你对弘扬陕北文化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实在难能可贵!你像一头拓荒牛,埋头耕耘在三秦大地!"
路遥永恒在记忆
说起何志铭,就不能不说一个人,蜚声文坛的陕北作家路遥。
何志铭是拍摄路遥生前影像的唯一一人,也是保存路遥资料最多最全的人。
那是在1991年6月,何志铭经编剧张子良引荐,开始拍摄路遥纪录片。也许是因为生活在同一方热土,有着同样苦涩的童年,又都从事文化艺术工作,他们十分投缘。“我们都出生于社会底层的草根家庭,路遥总是如兄长一般待我。我那时烟瘾大,喜欢抽不带过滤嘴的香烟。每回去他拔掉放在桌上让我抽。”
“为了拍好这部片子,我花了很多心思来琢磨路遥的特写。片中,他脸上的毛细血管、 疙瘩、头发都非常清晰。从路遥脸上的光斑就能感受到他内心汹涌澎湃的创作欲望和酸甜苦辣纷繁交织的生活情感。”
这部名为《路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短片完成后,磁带必须归还。“当年的磁带都是反复录直到录坏为止,很珍贵。我不想把自己的劳动成果毁了,就留了个心眼,把母带留下来,上交了另外一份磁带。” "1991年6月,我就知道路遥得了肝炎,却不想次年12月, 他便黯然离世,留给世人的只有这些珍贵的影像,也是他生前唯一的影像。”
此后,一些关于路遥的影视作品相继问世,但这其中所有路遥生前的影像都来自于何志铭的拍摄资料。
1993年,何志铭还拍摄了一部名为《路遥》的纪录片,为赶在路遥逝世的纪念日播出,他常熬夜加班。一天,音乐画面合成后,东方已白。他沉沉睡去,烟头掉在大衣上也浑然不知,直到被烟熏醒,才慌忙脱下大衣将火苗踩灭。
十几年来,何志铭一直跟踪拍摄与路遥相关的人和事,以此来缅怀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
西影成长的轨迹
何志铭一生重情重义,忘不了抚育他的故土,一也舍不下培养他的西安电影制片厂。
1971年,西影厂招炊事员。谁会愿意干一辈子伙夫呢?何志铭偏就报名了。不久, 还在镇北台挖战壕(当年与苏联关系紧张)的何志铭,收到了西影厂的录取函。
I 971年9月进入西影厂后, 何志铭先是烧砖,挖防空洞,帮厨,接着在行政科登记家具,在招待所接待来客,之后在厂办做秘书。“在此期间,领导教我怎样写文章,怎样用标点符号,开始我写的文章经领导修改后,整个页面都是花的。直到后来越改越少,我也越写越顺。” 厂领导见他机灵,就调他去道具车间。
1978年,何志铭赴上海购置民国旧物。“此次上海之行令我眼界大开,我被民国物件的魅力所吸引,购置的旧物远远超出了电影的需求,仅西洋座钟就有五六十台,这些物件大大丰富了厂道具库。”很快,他就成了道具方面的权威。
从道具技师到场记、到美工、再到导演助理,13年后,他导演了单本剧《别了冬天》,从此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饮水思源,没有西影,就没有今天的我。”作为西部电影崛起的见证者,何志铭为西影做了三件事:
一是导演大型纪录片 《大话新西部电影》,为赶日期播出,他曾连续五天五夜修改片子,困了就在沙发上打个盹;
二是为纪念西影50周年,执导电视片《永远的西影》;
三是主编大型图书《西影44年》。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何志铭整日泡在西影的资料库,翻拍资料,整理文字,三伏天里常常是全身湿透。
西影前后有三百人去北京发展,朋友们也催促何志铭北上,但他却执意不肯离开。因为眷恋着陕北,钟情于西影,雁塔如一根定海的神针,伫立在他心头。
多年以后,他仍守候着西安,静听晨钟暮鼓。
临别前,何志铭说,今后有条件的话,他还想拍摄关于陕北的大片。 平凡和杰出的分水岭往往难以逾越,由帮厨的伙夫蜕变为知名导演,何志铭用不懈的努力谱写了一曲华丽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