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胆忠诚彪炳千秋—观纪录片《李鼎铭先生》西北大学副教授赵涛

标签:
何志铭陕北文化陕北影视陕西影视 |
作者: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赵涛
近日有幸受西影导演何志铭先生的邀请,观摩了何志铭导演创作的大型人物纪录片《李鼎铭先生》。
该片曾在2018年荣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视协电视剧纪录片学术委员会颁发的第24届中国纪录片系列片好作品奖。
与之前何志铭导演的陕北题材微电影作品《东方红》、《想起我的男人背地里哭》等不同的是,这部大型人物纪录片格局更大、艺术手法愈加纯熟,作品以史诗般的气魄,还原和重构了历史人物,在观影中观众仿佛可以深切感受到千古伟人李鼎铭好似穿越历史时空的隧道,向我们徐徐走来,那般真实鲜活而又生动立体。
此外,这部作品将戏剧性和纪实性交织,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交融,在当前较为稀缺的陕北历史人物题材影视作品中更显弥足珍贵。
一、 以艺术真实再造和重构历史人物
何志铭导演的这部作品重新刷新了我们对以往纪录片的观影体验,以张力十足的故事情节和跌宕起伏的历史人物命运感再现了上世纪波澜壮阔的革命史。
作品摒弃了传统人物纪录片注重历史人物采访、见证人口述历史等惯常做法,而是以真人表演、情景和情境再现与历史文献、解说词等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少年、青壮年、老年李鼎铭形象,给人以丰富立体的印象:少年的志向非凡、发奋读书,青、壮年的浩然正气,造福桑梓,老年的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难能可贵的是导演将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与风云诡谲的历史相交汇,既体现了历史长河中人物的沧海一粟,又将历史伟人的丰功伟绩与时代脉搏互相牵绊,突出了人物的悲剧感和历史感。
在对历史和事件真实性的把握上,导演善于抓住艺术细节加以真实再现。例如对李鼎铭先生过世时陕北当地风俗的解说及对大雪封山、黄土地上北风怒吼、大地苍莽的生动描绘。
“天若有情天亦老”,仿佛天穹万物也在为痛失一位千古伟人而痛苦悲鸣,情动之处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二 、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紧密缝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该纪录片将历史与传奇相结合的同时,注重历史人物的当代性价值和贡献,在生动的叙述中整合出历史发展与演进的逻辑轨迹,以表现历史对当代社会的鉴镜作用,强调对历史人物的当代性体认和思考。
例如李鼎铭先生少年发奋读书考取廪生,青、壮年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在此基础上提出“精兵简政”、“三三制精神”等伟大的治国方略。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对民主人士所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的采纳,延伸至隔海邻国日本对中国“精兵简政”思想的学习和改造,李鼎铭思想影响至深至广。
无需歌功颂德,而是让影像自己来说话,令其具备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再如,少年李鼎铭勤学善思、亲身履践,才有了后面的精于医道、悬壶为民;如此遵循历史事件与当代事件的逻辑关联,并能一气呵成的讲述故事的来龙去脉,导演驾驭鸿篇巨制的能力和气度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三、精雕细琢的艺术影像呈现方式
从何志铭导演前期的一系列作品的观赏中我们不难发现导演对陕北这片土地的一往情深,他曾坦言能将李鼎铭这样的陕北历史伟人搬上荧幕是他不可推卸的职责与使命,如今他的这部作品已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在这部作品中,全景式地呈现了何志铭导演在电影艺术语言上的精湛技艺,影片无论是表现陕北民歌、器乐、方言、民俗,还是陕北人物的造型、服装、化妆、道具等方面,都能看出导演对镜像语言的运用已抵达炉火纯青之境。
特别是片中毛借给李鼎铭的那辆福特车,是在剧组资金困窘的情况之下是他亲力亲为制作的汽车道具,并真实地还原了上世纪40年代美国福特车的历史质感和原貌,这期间克服了怎样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才有了今日我们所看到影片精彩的艺术呈现?
我们都可以想见了!现在想来,何志铭导演拍摄《李鼎铭先生》的创作动机,窃以为:除了有何志铭导演所说的他与李鼎铭是陕北同乡,要为陕北伟人影像塑像的神圣使命之外,二人名字中皆有一个“铭”字,以影像以铭志,恐怕是另外一重深意和情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