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2年5月,接受编辑巜西影44年》,正值大暑之天。西影44年故事片达270部之多,每片艺术档案、文稿、图片、剧照,汗牛充栋,何止万千。方知44年费尽移山心力,消磨了多少英雄年华。上仰建厂之初,白手起家,历尽艰辛;中视70年代末兴起倒海翻江之巨澜,形成80年代气吞江南,波撼京华之声勢;下观90年代波峰浪谷,奋之歧路,慷慨悲壮,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西影藏龙卧虎,猛将如云,遍地英雄,描画其貌其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好在有《西影三十年》、《电影新时代》、《西部电影》、《大西北电影》、《银海》、《西影报》,以及散见各大报刊之美文,达数百万字之多;好在全厂千余人踊跃提供新老图照积成二百余册,洋洋大现。我们从一草一木,一沙一土,构筑《西影44年》之鸿章巨篇。
忆初时,进入史料艺术档案,如探古涉胜,处处繁花,精微奥秘,风光无限,多有珍稀之物,不忍割舍,翻拍照片两千余幅,后痛下快刀,删剪枝蔓,留取精华。《西影44年》以编年典籍形式,以影片艺术和创作为主的原则,波及其它,尽可能展现西影及西影人群体形象。西影44年,牵动人才难以尽数,仅征求个人照片,长达两月之久,难以圆满;另简介一项,达五百多人,上与不上,虽有规距可循,但仍难免沦海遗珠,况材料来源不一,难免长短不齐,又不可能提前与本人一一见面,缺漏之处,势在必然。望厂内外同仁见谅。对提供各类图照者,不具姓名;对厂刊厂报,艺术档案、人事档案,离退办及厂各部门车间提供图文者在此一并为谢。感谢总策划厂长延艺云先生,策划卢成顺先生,以及编委会副主任王占良、宋岱、丁小鹏、孙毅安先生,侯胜君、孙树铭、周险军、周凤英委员倾心支持。感谢许多老同志几经指点迷津,登门纠正、拾遗补缺。因时间仓促,印期限制,遗漏差错,定会不少,每每想来,令人汗颜。
西影44年,在册职工计两千四百二十多人,岁月如流,历经沧桑,人事纷纭,恩怨纠葛,本书以电影创作为纲领。恳请诸位“相逢一笑泯恩仇”,不应有恨,可得永年。
感谢大家不嫌我等才疏学浅,举荐负重。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深恐操勞无效,以负重托,日夜兼程,不敢稍有懈怠。对于本书编撰期间,曾给于大力支持的京、沪、穗电影公司等兄弟单位谨此一并表示谢意。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今《西影44年》交到大家手中,请诸位多加指正。愿能体念笔墨之外,别有妙理深情。愿西影与西部电影集团继往开来,凝聚八方,携手共进,绿荫常青。
是以为记。巜西影44年》编辑部
2002年7月3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