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电影历史三巨人,我们向《黄土地》借鉴了什么?

(2017-11-30 00:07:11)
标签:

杂谈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VeREdnxKicarDauDbSW5uMZledyf8TPRHic1CSnVHZA3vkX007B4aDsOWcUxeKIOLsVoOWNKeKrlvaeoUz4kVZc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电影《黄土地》悄悄地来临了。

  它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创作一支崛起的新军。出现了陈凯歌、田壮壮、张军钊、吴子牛、张艺谋这些平均年龄不足三十五岁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和摄影,伴随着经济改革的热浪,飞溅着他们思想初潮的浪花,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气魄,洋溢着初生牛犊的心雄气壮的创新精神。他们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作品给中国影坛以强烈的冲击。以强劲有力的音符,显示了和作者年龄不相一致的成熟。

《黄土地》的编剧张子良、导演陈凯歌、摄影张艺谋、美工何群等,从对民族历史的再思考起步,反映了这种思考的哲学和美学的深度与分量。以广袤无垠的高原和空旷的大地、庄严宏伟的气氛、缓流的时间和沉寂的节奏、雄沉的气度和岩石般坚硬冷峻的人物,构成了一代新人的艺术感觉,“风格就是人本身”。他们经历了该让他们经历的一切,从种种粉碎性的幻灭中,去回顾探讨民族性格的漫长历史,去揭示忠诚和屈辱,愚昧和质朴,迷信和狂热,压抑的和爆发的伟大潜力。社会的独特感受,时代的巨大投影折射在银幕上,作品中的深沉和冷峻使人觉得过于严酷,真实的震撼令人战渠。真实逼近的真实,強化的真实由纪实的《一个和八个》走向写意的《黄土地》,在摒弃了电影的绘画性走向雕塑性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逼近的真实,着力在环境的造型上下功夫。大部分外景拍摄,在早晨八时左右和下午黄昏的“黄金时间”里,自然的光照下,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起伏升腾,横向的阴阳明暗,纵向的远近虚实,扑面的立体感,使你透过裸露的土地感到了内在的温热,黄河的日落既荒凉又神秘,外在的平静安祥,显示出内在的激烈博大。由黄河、黄土地气势雄浑的形象组成多个造型元素,构筑了完整的银幕形象。特别是让位于大量的黄土高原自然环境,让环境说话,表达情绪,似乎环境比人还有魅力,和人一样重要。传统手法总是以人为中心,环境只作为陪衬而淡化,一反人是唯一的表达意念的创作规范,不完全在人与动作。例如腰鼓队不管动作何等剧烈,而在黄尘飞扬的大环境,在于影片环境总体所传达的逐个信息的积累。总的效果产生于观众审美心理的反馈。

  逼近的真实,往往采用长焦距拍摄技巧,几乎占全片一半的摄法,使人与土地、黄河重叠在一起,人物处于中近景,不管背景怎样变换,强制性的逼视感,使观众距离和银幕人物贴得很近。似乎近在咫尺,有可触摸的感觉,如犁地一场,人虽与山叠在一起,背景远山虚掉了,以一种模糊的美,使得苍山如海,朦胧迷茫间空灵剔透出前景的人物,仿佛行空而立,更显高原山峦的纵深无垠。

  强化的真实,表现在雕塑感。人物凝滞不动的静态造型,仿佛时间也凝固了,如憨憨和翠巧爹,直面观众的是近乎毫无表情的麻木的脸,表达了艺术本身是一种平衡与和谐,既然是雕塑就是值得推敲的细部,影片大胆地表现指纹般的真实细部。与此同时又以雕塑感的静衬动,如翠巧爹呆痴的脸上,偶尔眨动的狭小眼睛,油灯芯晃动在脸部。憨憨微微颤动的鼻翼;姐姐婚事红色的绸带穗子在他脸边垂吊时轻轻地晃动,把这种庄重的神态对应于翠巧结婚的悲剧。即使是黄河也尽力去微观它静静回旋的局部,那美妙的波纹又象沉淀后的泥浆。翠巧在黄河边打水的一只胳膊、手、一只桶、一双踏着黄土地艰难走来的脚、臃肿甩动的裤腿,表达了中华民族变化中永恒的反复和她对苦难的承受力与可征服的韧性,逼真地把局部放大,俘获观众。

  强化的真实,表现在画面构图的不规则,不论是一个人,几个人,还是更多人,非此即彼的将人物处理在画面上端或下部。观众时而引颈仰望,时而微微起立俯视,探求情节的发展。如开始的婚礼一场,大部分的画面,人物处在镜头的下边沿处,仅有前景晃动的头部,或是后脑勺。犁地一场几个人谈话唱小曲,又在镜头的顶端,卡去了头顶,大部分画面给了环境——黄土地,给观众造成审美的心理空间。这种内涵所产生的外延,使观众产生幅度更大的不定向联想的多义性。

  强化的真实,表现在用光和色彩基调。窑洞内外造成光照强烈的对比反差。在高原灿烂阳光辐射下,任其自然地使人物脸部增大阴影部分,形成刚硬的线条,一旦临近窑洞门口,背景窑内全黑了。夜景的窑洞内,油灯照着的地方亮,没照到的地方一团漆黑。在早晨与黄昏的逆光下拍摄的黄土高原,袒荡地展现那丰厚的高原胸脯。特别是阴阳分明的高原断层,呈现出壮美沉重的力度。全片总色调为古铜色、黑色,一部分红色点缀出反色彩和人民对美好幸福的向往。结婚场面的红色、对联,这些红色均有一点褪色的岁月感。黄色如黄河浊流、黄土地、黄尘蒙面的脸、求雨时裸露的黄皮肤、昏黄的灯光,灶膛的火光等。

节奏压抑的节奏,突起的节奏

  节奏在结构之中,疾徐轻重,吞吐抑扬,入情入理,入筋入骨。影片首先指凝静状态下的压抑节奏表现足,从环境地貌,人物表情,几乎全是刻板式麻木的。往往利用风声、涛声、脚步声,各种音响来反衬人们的默默地承受或领会,就是多人的场面,也只用一两个人的说话声来提供空白。在“不可思议”的静态中,引导观众去慢慢理解,体会人物和情景,在沉缓的节奏中,全片没用一个变焦距推拉。时空的转换,如翠巧摇纺车,纺车渐虛模糊,各种淡出淡入的处理。黄河水亮了又暗,暗了又亮,在一个画幅内表现时间的变化,时光的缓缓流动。

  突起的节奏,从压抑释放出爆发力。乡村喜筵上,同样用一片死寂的氛围,展览民俗民风,一张张饱经风霜憨实的脸,虽然人头攒动,闹闹攘镶,可是各种音晌被压低,象是屏息似地在外观乡俗风情。一个穷汉突然放开歌喉大唱喜歌,打破了这死一般的寂静。产生了艺术张力,感到苦痛中的人民,对于所处环境的内心凄楚,对于幸福美好的热望。翠巧爹和憨憨极富于表现力的脸、肃穆、庄重、很少言语。甚至说话也含糊不清,这种含糊本身具有特定的美学价值,即局部的不清晰,要的是整体的视觉形象,感受的隐秘的层次力量。他两表情变化极少,没有通常所谓表演情绪明显的递进层次。憨憨起先不说一句话,总是一动不动,象是没有生命的东西,顾青问他多大年纪了,也不回答,甚至使你产生了这人没必要去理他的感觉,观众也还认为他是一个哑吧。突然他对镜头野野地唱起了“尿床歌”,使观众为之一愣,继而发笑,为其鼓掌。之后又慢慢地去揣摸人物的内含力量。翠巧入洞房后,一只黑手伸向她的红色盖头巾,观众顺延着情节,去快速捕捉人物命运的变化,突然中断,一对巨响的大钹,拉开了边区庆解放的腰鼓队。

  先用钹的特写镜头,再以中景快速跳跃组接,有几个主动模糊的中近景,接着全景以摧枯拉朽之势。涌入地平线的腰鼓队,掀天揭地粗豪奔放,尘土飞扬,发挥得尽情尽意。求雨一场,也是以高潮来临前封闭式的形式先出现,全是大片脊背向着烈日天光的庄稼汉,在默默地跪拜“龙王爷”,一起一落之间,咒语渐强:“龙王爷下甘霖,救万民......”不断重复推向高潮。乡俗求雨后,要将龙王爷的偶像图腾扔到河里去,所以人流向河边急涌,强悍的愚氓向一个既定的方向,以不可抗拒的力度向前推进。这时顾青远远地出现了,憨憨伸出瘦弱的手,挣扎在逆流中呼喊:“顾大哥......”优秀的摄影师张艺谋用高速拍摄。这是高潮的高潮,释放后的再释放。

  立意  趋向  创新  观念

  思考这一代文化新人的电影现象和知识结构,离不开与祖国人民经历了几起几伏的历史更迭。十年乱世风雨,命运坎坷的遭际,世衰道微,人性扭曲,民族素质下降。面对这些,饱经磨难的中年导演,总是以自身的复杂矛盾心理,去表现历史社会形态的同步复杂,以强烈的抗奋心理,直抒胸见,在沉默与忍受之后产生了不可遏止的爆发去求真,河出伏流,一片汪洋。这种断裂后的迸发力以强弩之末推向极端,以雄浑苍劲的阳刚之美,冷峻、肃穆的艺术气质,形式鲜明,富于热情的大手笔,强烈的情绪力量,面向未来,脚踏现实,回顾历史,以对民族历史的忧患感,和温馨真挚的情调,引伸出一系列最尖锐、最具有现代性的、最有现实主义、最令人激动的哲学领域。溯本求源,返璞归真,寻找民族精神之源,展示传统文化中,纯朴的愚昧,保守狭隘,安天乐命的惰性,承受苦难的韧性,民族潜在的伟大力量,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尖锐的自身冲突中,一个民族自己看见了自己、认识了自己。增强民族自尊、自信,才能自强奋进。

  这些志同道合的青年人,精诚团结,同舟共济。导演陈凯歌精心构思,刻苦勤勉。美工师何群的创作,在于以他特有的艺术慧眼,去捕捉选择自然环境,真正体现了电影美术造型的功能。摄影师张艺谋,力主求真求精,往往为拍一个镜头,翻山越岭,历尽艰辛。他们对传统艺术手法勇猛的反叛,也忍受了创新的无数艰苦,挣脱了陈言随习和电影八股的横加束缚,蔑视电影知识官僚的文化垄断式的傲慢与偏见,开拓和实现自我意识,获得艺术表达独特感受的自由。

  继《黄土地》之后,他们还会交给社会什么样的答卷呢?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激动人心、令人神魂颠倒的视觉画面,我们更希望这一代电影工作者在形式和内容上进一步创新,跃马横枪,以顽强的创新意识刷新电影语言,使电影的巨大表现力,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