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忆牛庸               

(2017-06-12 21:05:22)

                   忆牛庸                 何志铭

 

   牛庸先生的遗著终于出版了,牛庸儿子牛国本从微信上告诉我,并寄来了散发着油墨的清香的《辞源成语源流考证》一书。

这真是天大的好事,牛庸先生生前一直致力于这书的出版,他的去世留下的遗憾刺痛着他的亲人和朋友,当然也有我,我一直关心他留下的书稿,前些年在牛庸弟弟牛济处,曾见此书稿,包扎着绳子静静地躺在墙角。牛济说出版无着落,我听罢无语,沉思良久。

19岁离开家乡榆林,到了西安。因只有小学毕业,在故乡同学朋友少,而牛庸先生是我的忘年交。家乡地僻人穷,读书传家者比较少见。象牛庸先生几代人从事教育,父辈就是民国燕京大学国文系毕业,实属稀贵。我在他面前只是个倾听者。实际上像我这样倾听者也稀少,尽管有些成语古语我也不完全能听懂,但也是一个忠实听众。我学业不高,正因如此,特别爱学人,爱有文化的人,所以每年在陕北老家与牛庸一聚,听他讲新收集的成语故事。

古人说:人无癖不可交,以其之深情也。牛庸爱成语,每得一句,喜形于色,美滋滋乐呵呵地他给我讲这一词一句的出处,源于中国古代何种典籍,比某某人某某书考据更早更远,其专此爱好,用情极深。听他讲成语,总是妙趣横生。好像在听古代的笑话。在调笑间讲述一个成语的演变,他自得其乐,如入无人之境。有时我俩从他家,榆林后街,穿过好几个楼门洞,踏着青砖街边走边聊一路谈来,笑容相伴。或许坐在我家炕边。直说到黄昏掌灯时分,才散去。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他苟活在字里行间,牛庸在这故纸埋中相忘年月,他只记得要记要写要改要抄······

后几年,他在西安联系出版事宜。从风尘漫漫的春天到寒风凌冽的冬日,他一直奔走交涉,消息时好时坏。但他总是一脸欣喜。用手帕檫着汗叙述情况,一脸坦然面对我。他说一些我不相识的语言大师,如杨春霖教授等。今翻阅牛庸著作前言就有杨教授说:榆林县志办牛庸同志,积十余年的心血写出了《中国成语源流大辞典》

牛庸先生编撰这书,本身是一场个人单打独斗的硬仗。是一个冷门,要硬功,读书要多、杂、广,才能在这太岁头上动土。不仅要有毅力、耐力、还要有足够时间打拼。在那些年我总见他手严捂着后腰。读其子牛国本叙述。才知他久坐后臀部溃烂,这就应对他对我说的那句话: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在家乡,大部分亲友总说些经济与赚钱的事。所以牛庸先生注定是一个非常沉默,非常独立的人。

先生最大不幸是生前没能看到著作出版,撒手远去了······

他的书稿四处漂泊,一直流浪在路上,书没出人先走,先生死难瞑目。上个世纪90年代出版界市场化对这类学术著作沉重打击,何况他研究学问是如此冷僻,更难出书。至于牛国本是如何将父亲的书终于面世,我想应该是另篇文章任务。现在终于能告慰先生: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牛氏两代人完成这一学术著作出版的接力,而这学术本身是一本跨文化区域的大书。家乡能出这样一本学术著作,实在是陕北的光荣,为陕北人文增添了一座纪念碑。

牛庸生前就是一个有趣的人,他研究学术,并不是僵死学问。他总是把学问变得风趣可爱,他是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而正是这些学问广阔,你就会知道他这人内心是多么丰富而博大。

牛庸是一个穷书生,他生前无钱买书。如今出书了,在家乡的文坛也是静悄悄地。一介先生生前的模样,一生的追寻,波澜不惊。这就是:冷处偏佳,不是人间富贵花。

牛庸走了,如今见书如见人。如今不为这好人好事说几句,要我们这些舞文弄墨的人干啥?今天书问世了,我的心如一块石头落在地上。文章写完了,更觉胸口舒了一口气。

在此我要再次向牛庸先生致敬,向他忠孝的儿子牛国本致敬。我要好好读先生的书。深深地理解先生的衷情和浸透他心血文化情怀。

 

                              20176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