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北老家 榆林学院【北斗夜航网】约稿

(2016-11-02 14:49:06)
标签:

西影导演

陕北老家 <wbr>榆林学院【北斗夜航网】约稿

陕北高原,一片很神奇的土地,据说这里的人流淌着匈奴人的血液,自赫连勃勃的王国灭亡,南匈奴就此消散在陕北高原和毛乌素沙地,北匈奴则一直向西迁徙,追逐着水草和湿润的气候,他们到了黑海、里海附近,最终出现在了多瑙河畔...
匈奴迁徙的过程中,掉队的,不想往前走的,星星点点的散落于陕北高原的沟沟壑壑...匈奴虽然已经消散在历史里,但是留在陕北人血液中的、属于这个马背上的民族的闯荡精神,千年之后依旧在奔腾...

                  老家陕北      
                                            撰文/何志铭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这样爱陕北?这话问的我一愣。是啊!到底是什么让你如此不能释怀,不能忘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养了人,人能忘记根本吗?
人如草木,生活在黄土地,长在黄土地,人区别于草木是血肉之躯,是有思想思维的高级动物,但无论如何是一方水土的产物。当然是父母精血所生,脐带虽已断,血肉总相连。
无论有多大作为的人,本质上讲永远是父母的孩子。

特别如我,少年时代受过许多苦,这些艰难困苦更让我不敢忘父母养育之恩,否则早已命丧黄泉了。父母又与故乡故土相连。我很少见过说自己少年时代没吃过苦的人。所以古人说:“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
人总要有些依靠、依赖,故乡就是根基,人的言谈举止,包括思想思维总有地域特点,还有身体无形的遗传。陕北人血统复杂,大都是几十个少数民族湮没在高原的后裔。因血缘关系甚远,而后人体魄强健。我祖父形象奇伟,都是高古之人,活到高寿。我总觉得体内流淌着父辈传给的血液,人的思维、长相、言语都与前辈有着难以语言的关连。

中国人注重人的籍贯,甚至叫姓名时籍贯在前,可见籍贯对一个人多么重要,它关连着人的品行或遗传,包括人的价值等方面。
草木有情,况乎人也?
随年龄增长,父母双亡,埋在了故乡的黄土梁,而我的心却没停止对他们的思念!我总觉得他们没有死,在故乡的山岗上,在蓝天白云下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甚至冥冥之中给力与我。
老人去世,子弟才能长大有独立面对社会生活的能力,而仰仗父母的遗传之力。中国人一直认为灵魂不灭,也是教化人的一种方法,让人要有约束,干什么要有适度。
“自古富贵无三辈,谁见花开百日红”因为对后世的关怀,家门往往以治家格言约束后人,才能延续香火。我知父母虽死犹生,而关照自己,自己思念亡人,而克己做人!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厉害,无言之教。对家乡故乡的怀念还有味觉、吃的记忆!视觉的记忆,少年时的居住地也会有怀恋之情,还有少年时的伙伴,通通让你魂牵梦绕,
但这些只是人之常情。

如果一个文化人,有书读,知历史,故乡的文化情结会更丰富,延伸出更悠长的文化意义的“乡愁”。会另有一番境界。会转换为再创造的动力。文化乡愁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凝聚力、爆发力!一些人物传记、长篇小说,比如路遥的《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就是这种文化乡愁的感觉,写出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可见人的故乡乡愁有多大的能量!
说到家乡的情结,故乡的爱,我两个层次都具备,且相互推波助澜!
最痛心的是父母的离去,回到故乡,物是人非,让人对故乡的爱更是深沉。离家后读清人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更知父母情深似海。待父母双亡,成老孤儿后,更感凄凉,甚至有着独撑人世的沉重。有时专门走在古城老街想找回少年时的感觉,然而再也不会有了,令人掩泪唏嘘!初离故土又读《左忠毅公逸事》一文,史可法赞师铁石肝肺,知遗事重量,做人是件庄严的事情。

我把思乡乡愁用影视手法表现拿捏,比外地人写陕北要更准确、生动,产生了惊人的创造力,只觉自己成熟的美,和练达。
爱家乡,是距离产生美。“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回望陕北高原隐没在大山之中。这种距离美,更有诗的品位,审美意味更加苍茫,这至情至爱净化为更加纯洁的高尚静穆。
人不能没有爱,爱是生活与艺术的源泉,让我拥抱高原,拥抱陕北,包括它的山山水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只要在这世上活一天,永远爱陕.北,一个人可以有许许多多的爱,唯有老家故土之爱是根本!

                                      何志铭丙申年秋末
                                                       于驼城

本期的“君从何处来”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西影制片厂的导演何志铭先生。何先生正儿八经的陕北人,国家二级导演。其拍摄的微电影《东方红》入围2016年第40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电影《东方红》取材自佳县农民李有源,是以陕北民歌为题材的微电影,同年拍摄的还有《想起我的男人背地里哭》,也是以陕北这片土地为创作背景。从陕北高原走下来的何导,每一部作品都烙有这片土地的印记。从1988年的《我们只有一片土地》到1992年的《陕北父老》、以及《路遥》和2004年完成的《陕北是个好地方》,2012的《梦回榆林》等,他始终把艺术目光投向在这片土地。
何导同时也是路遥影像资料保存最全的人,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第一季开篇的路遥原声带,就是何导所录。他关注着这些走下来的陕北老乡,他关注这身后的黄土地。正因为深爱,理解,所以拍出来的东西分外震撼,真实。一个小小的公众号,关注量不到1000,竟然跑去约稿。勇气可嘉。说实话,约稿的消息发出去后,夜航船的同仁们心里很没有底。直到收到稿件,我们心里的石头才落地。回过头来,更多的是感动。我们收到的是一个文件袋,整整十页,毛笔书写,装订的整整齐齐。几个末学小子的约稿,竟然这么认真对待,这就是陕北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