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1日
(2014-10-11 16:36:28)
标签:
何志铭萧红西部电影集团导演香港萧红选集 |
萧红墓前悼萧红
汽车向广州东郊银河公墓疾驰,我似乎是要完成紧要的事,要会见一位久已思慕的亲人、挚友。翠竹绿林急速掠过,我的心情极不平静……
十多年前,在图书馆杂乱已封闭的书架上,我偶尔看到解放初出版的《萧红选集》。书纸因年代久而发黄发脆,布满尘土。翻开的扉页上,看到了一帧作者像,一位双辫扎着蝴蝶结的年青姑娘,俊美的脸庞,一双略带忧郁的聪慧的大眼睛朝我久久凝视着。至此仿佛着迷似的阅读了萧红全部的著作。如饥似渴地饱览了有关她的各类文章和资料。在《呼兰河传》里,我惊异她观察力的细腻,对社会民俗、故乡风情力透纸背的描绘。从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看到她毕生对人生,人间温暖的爱的执着探索与追求。《蹲在洋车上》童年的回忆,感情真挚,文笔清丽、自然潇洒。《小城三月》对春日优美和短暂的哀怨,此恨绵绵的叹息。常常掩卷而激动地不能自己。特别是她坎坷不幸的命运,感情生活一再创伤,匆猝流浪,孤寂短促的一生,每每想来,总有极度的痛苦揪心之感。
萧红,名悄吟,原名张廼莹。一九一一年六月二日诞生于黑龙江省松花江北岸的一个小城呼兰县。“那县城差不多就是中国的最东最北部……,一年之中,倒有四个月飘着白雪”。一九三二年夏,松花江大堤决口,频于灭顶之灾的萧红,由萧军从哈尔滨一家旅馆救出,从此她和萧军同居,过着边写作,边求生的贫困生活。由于无法忍受的饥饿,和不甘做亡国奴。一九三四年夏天到青岛。不久,萧红带着在青岛写的,《生死场》,萧军带着他的《八月的乡村》,两颗倔强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流亡到上海。鲁迅先生接待了这两个饥寒交迫的年轻人,从各方面给予安慰和温暖。帮助出版了萧红的《生死场》并作了序,从此她跻身于进步作家队列。先生以慈父般的爱抚慰她荒芜苦寂的心。鲁迅先生逝世时,萧红流落日本,在万箭穿心的痛苦中悲悼先生,写了许多文章,她真挚的感情,优美的文笔,至今在回忆鲁迅的文字中也是少见的。一九三八年夏,萧红与萧军在西安分手,到武汉后与端木蕻良结婚。一九四零年春到香港,在思乡和苦闷中创作了《呼兰河传》、《马伯乐》等大量的作品。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九龙、香港。萧红在兵荒马乱中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又患了肺病,医疗条件不可想象的恶劣,误诊为喉瘤,切开喉管,伤口不能愈合,身体极为虚弱,咽喉不能发声,无法喊叫,无法呻吟。她留下了不足十年中创作发表的六十万字作品,于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二日,仅仅三十一岁年龄,默默地与这个世界永别。葬香港浅水湾海边,当时连碑石也没立,从此在长夜漫漫中,萧红寂寞地伴着碧水蓝天,听“海涛闲话”。
萧红墓座落在一排烈士墓群中,我屏息静气地沿着河石东小道走近,甚至不敢括眼看她的墓上照片,多少年的向往与思念积于到今天,为什么想见、将见、怕见呢?我面对饱受风雨侵蚀的萧红墓,怎能相信这就是她,她生前创作的巨大成就,和生命最后时刻的寂寞悲哀交炽一起,这沉重的负担压抑着我,心在微微战栗。你曾对人说:“如果我健康起来,我一定要试探试探人生底海!”你以三十一岁的青春试探完了这人生的大海,从童年起便是寂寞,至死还是寂寞,你的亲人在哪里呢?你以深沉的情感笔触梦还东北故乡,辽阔的松花江,那黑金似的肥沃土地,那朴实的人民。“马群越着原野而来,黄豆象潮水似的在铁道翻涌。”在《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中,正是这样写下了生前最后一篇文章。
萧红墓前是这么静,风在低吟,庄严肃穆,我陷入静静的沉思。有才华的女性是不多见的,尤其是在封建主义长期禁锢的旧中国。“女性的天空很低,羽翼是稀薄的”。她是以强者的姿态生长,壮大的途中又软弱的倒下。她心力交瘁的把自己的全部交给我们民族、人民,为追求理想,丧失了生命。就在她倒下的同时,我们听到这个有才华的女作家,一个不幸女子震撼心灵的呼号:“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在香港浅水湾,风风雨雨中寂寞孤独的长眠了整整十四年。一九五六年她的墓被人夷为平地,党和人民没忘记自己的儿女,一九五七年她的骨灰由香港经深圳迎回广州,广东省作协举行隆重的迎接仪式,重新安葬在这花事常好的南国土地上。
萧红的作品建国以来也有再版,但总是蒙上层层阴影。八十年代初,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春雷,祖国大地上掀起了萧红热的浪潮,过去不为青年所知的萧红和她的作品,她的命运和艰辛跋涉的一生,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内陆续出版她的作品,举行纪念会和学术研讨活动。在美国、日本、香港,继史沫特莱、斯诺夫人海伦·福斯特之后,又有更多的学者,由于研究萧红获得博士学位。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
公墓管理人员告诉我们,萧红墓的瞻仰者这些年来剧增,清明节墓前放满了鲜花。在这个朴素的墓里,包容了这个伟大的女作家。虽然她的生命消失已经整整七十三年了,但在另一种形式中犹然可见,是崇高的变容。仿佛是历史的回音壁,她的作品闪耀的真善美和人性的光辉,在今天历史发展的更高层次中,放射着一层层光圈,照耀着我们生活中残存的丑恶,汇入时代文明的浩荡长河, 这大概是人们热爱萧红的原因之一。
萧红是伟大的女作家,同时也是痛苦的灵魂,在原始血统直接带入封建社会,具有原始的封建主义的残酷性的旧中国,民族敌人造成的空前灾难,和自身的弱点,使她带着历史的烙印与累累的伤痕,猝然倒下。但她生前深恶痛绝的封建主义的思想与习惯,至今在顽强地腐蚀着人民群众的灵魂,我们似乎还要付重大的代价。
萧红当年挣脱了重重羁绊,成为鲁迅先生称之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而后在短促的创作生涯中,在恶劣地环境与心境中,以大量的作品,高举求解放的大旗,为民族解放觉醒呐喊。这个旧世界的叛逆者,不仅具有女性的柔弱,还具有男性的犷健,她“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是何等坚韧。我们记着前辈走过的曲折道路,是为了找回失去的东西,于是我们无愧的面对这个伟大的女性之墓,中国的后来者们,接过她给我们的一切,自强不息地振兴中华,迎接未来!
西安电影制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