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影44年》------马治权
(2013-09-27 00:29:56)
标签:
只有受益者小说西影44年主编何志铭 |
读《西影44年》
《西影44年》放在我的案头,大16开,砖一样的厚。我细细翻了半天,激动不已,连着给主编何志铭先一打了几次电话,仍然仿佛言犹未尽。
西影是西北地区文化企业的一个奇迹,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种奇特现象,如何评论它,将会是一件很复杂、也很长久的事情。这些都有待于从电影学、文学、美学、企业管理学、人才学等等方面去挖掘、探讨。我相信中国这方面的人才绝不匮乏,我相信围绕这个课题会出许多成果。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西影需要占有资料,需要有人将这些资料收集、整理、出版。这是一项功在当代、泽于后世的工作,自然也是一件异乎寻常的辛苦工作。
志铭先生当初告诉我要做这件事的时候,我很不在意。这些年,修志的多起来,但好的地方志、企业志确实不多,西影过去三十年大庆也修过志,我也见到过一本,那是一本以图片为主的志,尽管那时大家十分关心西影,也喜欢看柏雨果先生拍摄的诸多图片,但那本志是有缺陷的,那就是资料收集的不够全、年代线索不够清晰,尤其是文字的东西太少,易于偏颇。这本志弥补了以上所说的那些遗憾。
我知道确立如此创新的体例,也会有一个决策的准确与智慧,中国影视界能把一个企业史志做到如此精美、华彩实在不易。完全不失西影这个金字品牌的分量和光彩。据我所知此书的策划、印制、完全是新任厂长、作家、教授延艺云先生在西影主政的大事之一,其匠心与慧眼、恒念和心劲、窥一斑可见全的。
这本书的首要特点是占有资料丰富全面。据说是经过几次征集、几次筛选,才有了现在这样的规模。从西影第一部故事片《雪海银山》编起,一直编到新近获金鸡奖的《美丽的大脚》。这是它的体例的特别,也大概是受顺藤摸瓜的俗语的启发吧。按拍电影的年代顺序把人物、事件以及相关的背景串起来介绍,形象的说,年代是西影的“藤”,而
当然顺藤摸瓜并不是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而是顺中有逆,逆中有穿插,有藤有瓜有叶。“叶”大概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把汗水滴在“藤”与“瓜”的根上的职工吧。这是这本志最优秀的地方。它不是一味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它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承认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因之,大量的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出现了,巧妙地穿插在电影年代和每部电影之中,作为“绿叶”衬托着“藤与瓜”。西影44年,严格的讲,是西影职工共创辉煌的44年,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如《桃花扇》的拍摄,《人生》的拍摄,《红高梁》的拍摄等等。与这些电影联系起来的大导演、大编剧如吴天明、张子良、张艺谋、张子恩、黄建新、郑重、芦苇、滕文骥、金音、颜学恕、姚守岗、陈凯歌、田壮壮、何平、杨争光、周晓文等等,当然是要大写特写的,编辑们也是给了他们足够多的版面予以介绍,有别人写的文章,有自己谈的体会,有根据杂志的介绍摘录,总之凡是能张扬的这些人和事,编辑们不敢忽视的。但似乎更让人注目的,却是建厂以来的那些元老们的图片,那些小人物的小传,那些从档案里寻找出来的厂标、厂徽、文件头等等,这些特别能唤起人们的感情,让普通的职工感到欣慰:西影没有忘记我们!
大量的文字说明也是这本志书的一个特点,全书128.5万字的文字编辑,精细、简洁、流畅而富有文采,其中重点编辑了全国一些名家的几篇文章,如钟惦棐、余秋雨、肖云儒等。为了使志书更活泼,还将著名编剧杨争光的一首咏大西北的长诗也编了进去。当然也有普通职工写回忆工厂和事的文章。这些文章编辑们是做了大量的细心加工的。但不管怎样,还是能看出来职工们的那种殷殷之情、纯朴的文笔和纯朴的心。
除此之外,编辑们还请许多与西影有关的领导和人士题了词。这些题词组成了壮观的阵容,那就是西影的成就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也曾打动过许多人的心,更是培养过许多的人才。如路遥小说《人生》就是由西影改编成电影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如果没有电影推波助澜,那么《人生》也不可能有那样高的声誉。贾平凹先生也是西影的受益者,他曾有几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因之西影现象也是一个人才群体成长的现象,值得有关方面关注。
《西影44年》的编辑们精心打造了440个页码。象征着西影走过了44个年头,也象征着西影是是非非的44年,当然这种是非肯定不会停止,还会继续争论下去。不过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就是一个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尽管《西影44年》的编辑们极力想全面反映西影的全部,调动了80%的职工参与,共刊载了1900多张图片和128.5万的文字,但总还会有不足的地方,有遗珠之憾,有以偏概全的失误,有视力不及的地方和能力不及的地方,这也一定会引出一些是是非非,但这也是生活,想必编辑们会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会有更谦虚、更宽容的胸怀来面对这些是是非非。
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编辑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让我们为所有遗憾的艺术鼓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